第266章 这便是灾
作者:寡欢太叔   靖难再现,这次我是朱允熥最新章节     
    打了春,这天地间,也不比严冬时,好上多少。蔫儿了树叶,还有结了霜的谷子。无论从何处来看,都不像是要入了春的样子。
    待在宫里,朱允熥也是看不到半点的生气。每时每刻,不在盼着,早点儿开春。
    “殿下,皇爷来了。”王八荣小声的提醒。
    朱允熥拍拍屁股,一下子站起来,“皇爷爷,您咋到这儿来了。差个人到孙儿这儿言语一声,孙儿到你那儿去便是了。您又何必,亲自跑这一趟。”
    朱元璋扭动肩膀,咯吱咯吱的作响。
    “再不动一动,咱这把老骨头,就快散架咯。窝在宫里一整个冬天,和那野兔一个样,要冬眠呢。”
    细细去想,确实如此。
    一整个冬天,朱元璋几乎都是窝在永安宫或是坤宁宫。除去初一的早上大朝会时,在奉天殿见了见大臣们。
    这儿有一处池子,仔细去看,还能看到水面上的冰碴子。
    这个冬天,连水里的鱼,都不愿意怎么动弹了。而岸上的人,更是有些难敌这酷寒的严冬。
    “回收拾收拾,明儿跟咱一块儿去河南。总待在京城,你都不晓得外头的百姓,过得有多苦。咱要去看看河南今年的播种如何了,你也跟咱一块儿去吧。”
    朱允熥手上动作有些僵住,不自觉的搓了搓手,“那朝廷里咋办。”
    朱元璋挑眉说道,“有你爹呢,怕啥。让你爹在朝中,处理国事。正好的,让李善长帮帮他。至于你,跟咱出去见见世面。”
    “有句话咋说的来着,读啥书,行啥路...”
    朱允熥把话接下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古人说的,意思就是在书中看到的远不如自己亲眼得见的。”
    (原话出自于明·董其昌,《两般秋雨庵随笔》。但最早说的是唐时杜牧,也有注解。)
    朱元璋点头,“是这个理,再学就学傻了,不如和咱出去看看。”
    一块儿随行的人不少,多半都是去年乙丑新科刚得中的学子们。还有就是朝廷六部,各自分管的侍郎们。随行护驾的,是曹国公李景隆与开国公常升。
    早些时候,已有侍卫先行一步,早至驿站,沿途吩咐下去。
    “开国公,你说皇爷为啥选在这个时候,出巡河南。要是放在以往,皇爷可不会就这么出宫。”
    而常升心思,并不在此。
    年前,蓝玉带兵出征了。临行前,常升也有相送。这一走,已近两月,一直无信。直到昨儿,才有从北边来的折子。
    折子刚到,朱元璋便要出巡河南。
    于是,常升摇头,“我不知,难不成皇爷心里头想的啥,曹国公你能猜出啦?”
    李景隆笑道,“我哪能猜到皇爷的心思,只是听说,此次出巡,皇爷这是有意查一查河南的官。河南官场,怕是又要血流成河了。”
    正说着,大狗从后头赶上来,“曹国公,皇爷请您过去。”
    李景隆赶紧的调转马头,到了朱元璋的龙辇旁。恰好朱元璋听到声音,掀起帘子,“皇爷,您吩咐。”
    朱元璋看一眼天,再伸出手,“是不是要又要下雨了。”
    天上,阴云密布。与两边树林连在一起,颇为的压抑。走了不少的日子,算一算日头,也该到了河南的地界。
    打这儿起,路边的田里,就是一片荒芜。
    一眼看不到头的杂草,还有混在其中长不高的芦子。若不是刚刚那以一块河南地界的牌子,让人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中原产粮大省。
    “皇爷,刚刚过了陈州地界。”
    朱元璋看着外面的一片萧条,几次都是欲言又止,“吩咐下去,走慢些,咱要好好看一看。”
    祖孙二人,都扒着轿帘往外去看。
    身着单薄的百姓,放下手中的锄头,立于干裂的土地里。眼巴巴的看着刚刚过去,那一辆异常华美的辇车。
    他们见过最大的官,便是县里的县令。
    除此之外,布政使换了谁,知府换了谁,皇帝又换了谁,似乎完全与他们无关。无论换了是谁,他们都是要为吃喝而发愁。
    “大孙,跟咱下来走走。”
    朱元璋叫住车队,下车步行。满眼之中,透着痛苦之色。
    他曾也是百姓,也是吃不起饭,年年受灾的百姓。在朱元璋心中,他与这些百姓,感同身受。他太清楚,因为受灾,而吃不饱肚子的滋味。
    走到一处田垄,朱元璋使劲用脚踩了踩。
    硬邦邦,除了前几年留下的稻杆,几棵野草,就再也没了别的生气。尤其是一指宽的缝隙,更是触目惊心。
    “大孙,你记着,这样便是灾。有了灾,百姓便活不下去。若是朝廷也不作为,那就甭怪老百姓造反谋生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