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白居易和琵琶行下
作者:想要摸鱼的咸鱼   各朝代围观我刷的短视频最新章节     
    【江州的环境比起长安不如太多。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我没有一直沉浸在被贬的痛苦和不满中。我在庐山修建了草堂,进行清修,和东林寺的方丈智满法师学习佛法。
    一日,在浔阳江边。我遇到了一位曾经名动京城的琵琶女。与她短暂的交谈后,我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我自己。
    我想起了十六岁时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对我的大力赞赏,他们都说我作诗作的好。二十九岁时我又中了同进士,可谓春风得意。三十四岁写出了《长恨歌》,名扬天下。我想起了曾经的意气风发。可是,我现在被贬了。
    我从琵琶女的演奏中听出了繁华落寞背后的无限惆怅。她十三岁就是教坊中最厉害的琵琶手,时常收到武陵少年的邀请。那时的她以为这一切永不落寞,以为繁华会一直持续。我在这一刻仿佛看到了自己,年少时会想到现在的境遇吗?会想到二十多年后会是这样的吗?我的理想会有实现的一天吗?我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吗?
    琵琶女的演奏很动人,先是弹奏了《霓裳》后又弹奏了《六幺》,琵琶声宛若珍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清脆动人。到江州待了快一年,我又听见了长安的声音。在场的许多人都哭了。其中又数我哭得最厉害,哭她也哭我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
    朝堂上的我和教坊中的琵琶女,我们看似是毫无相同之处的两人,在此时此刻却因同样黯淡的前景,生出了同情,产生了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终究会有不甘心,不甘心结局会是这样。
    于是《琵琶行》诞生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琵琶女究竟是她还是另一个他>
    <看似《琵琶行》写琵琶女,其实写的是白居易自己的心声>
    <害,古时文人多悲剧,同时期不得意的文人又何止白居易一人呢?>
    <以前是真的不理解不得志,是什么意思,现在真的明白了,每次读《琵琶行》也想落泪[叹气]>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还有刘禹锡,他也过得不咋地。>
    <发现诗人作的诗和他所处的时代真的息息相关,他们处于中唐,大唐逐渐走下坡路,所以多是忧国忧民,感慨自身际遇,因为直言得罪权贵经常被贬,所以他们的诗与盛唐时期的风格差别真的蛮大的>
    <up做一期刘禹锡吧,他那么浪漫的人,都搞得抑郁了,社会真的黑暗啊[捂脸]>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居易在日本真的很受欢迎,他的好多诗都被引进了>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
    李然然看这个视频竟然看哭了,或许正如光幕所说,等拥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对于诗歌也会有新的感悟。
    唐朝之后的人:那可是白居易!诗魔白居易!
    唐朝之前的人刚看光幕时:我都还没上光幕,这白居易又是哪儿来的。他凭什么上光幕?
    看完光幕后:白居易写的《琵琶行》真好啊,其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令人难以忘怀,押韵和节奏也很好。其诗中写对唐王朝的批判也很深刻。
    各朝诸多文人对《琵琶行》深感共鸣。
    宋神宗赵顼看了眼苏轼兄弟,嗯,这次不让你们贬了,以后不许写东西内涵朕。
    ————
    唐 元和十二年
    能上一次光幕视频,收获极大。
    元稹被光幕做了一期视频后,现在官途顺畅,并且在文人士子间非常有名望。也就是元稹本人丝毫不被外界影响,主动请求外放,深入民间。
    白居易为好友感到高兴,现在的朝廷也不似之前了。随着光幕曝光的中唐事越来越多后,陛下和宰相做了诸多改变。
    未曾想到的是这次光幕竟然会讲自己。
    “《琵琶行》?”从这个视频标题中,白居易已经猜到光幕会说什么了。
    白居易随着视频内容开始回忆此前发生的事。
    不得不说,被贬真的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好友元稹面对被贬时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当下。白居易认为自己则不然,被贬后更加寻找生活的美好。
    光幕讲到武元衡被刺案。
    “宰相不应该是如此结局,好在淮西之战朝廷大获全胜,削弱了藩镇。”白居易对这位铁血宰相的遭遇深表惋惜。
    看完光幕的评论后的白居易对朝廷充满了期望。会有所改变的吧,大唐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对吧?
    连州
    在连州做刺史的刘禹锡见光幕还提了好几次自己的名字,心中不禁有了些想法。嗯,光幕以后会讲我的吧?
    长安
    当知道光幕要讲的人是白居易后,裴度便明白光幕定会提到那个人。
    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后,裴度就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推动削藩政策,直到今日的平定淮西。
    宰相裴度又开始怀念武元衡了,过往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自从武元衡遇刺后,常常做梦梦见他。梦中的武元衡依然是那位铁血宰相,而自己也依旧是他的副手。每次梦的最后都是武元衡死前的模样,他的样子深深印在裴度的心里。
    “如今,也算了了你一桩心事。要是光幕提前几年来到该多好,你得了预警,岂会身亡。”
    唐宪宗李纯明白光幕评论中说的什么意思,不就是说自己这个皇帝做的不好,才惹得许多文人内心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