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更名之路有何玄妙?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红楼梦》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着,且是巅峰之作,誉为四大名着之首。
    然,《红楼梦》广泛问世之前并不叫《红楼梦》,叫《石头记》,后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等。
    那,《石头记》何以更名为《红楼梦》,有何玄妙之处?
    一、《石头记》隐晦的更名之路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源起于小说的男一号贾宝玉系女娲补天时未用的一块弃石,被丢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通灵幻化成宝玉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至红尘,投身于百年望族诗书簪缨之家贾府。
    由此,衔玉而生的贾宝玉,成为至尊至贵的世家公子,与原本绛珠仙草转世有\"木石前盟\"的林黛玉、有\"金玉良缘\"之说的薛宝钗,演绎了一段凄美的\"宝钗配\"还是\"宝黛配\"的爱情故事,进而拉下\"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帷幕,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必然没落。
    贾宝玉最终因林黛玉的还泪而逝,离开大婚之后的薛宝钗,随一僧一道出家而去,最后复归青梗峰,由此录下这番世态炎凉的人生幻灭经历。
    空空道人听完贾宝玉的叙述后,又见弃石上刻有这些内容,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便抄录下来,掷给在\"悼红轩\"正翻阅古史的曹雪芹先生传之于世。
    故《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开篇有载: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制回来,问世传奇。\"
    又因这《石头记》中,男主贾宝玉常厮混于内帷,且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亦重点写了出身于金陵的十二位贵族小姐的薄命一生,又写及起了淫心的贾瑞被嫂子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正照风月宝镜而亡的千古悲叹……
    故章回紧接着补述: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孙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可见,空空道人将《石头记》易名为《情僧录》,旨在突出贾宝玉这一\"情僧\"的感情经历与最终结局。
    孔梅溪改为《风月宝鉴》,意在警戒世人,妄动风月之情。无论是官场风月,还是豪门风月,有真情也有假意,个中虚实,自然也是一本\"宝鉴\"。
    曹雪芹题之为《金陵十二钗》,旨在单纯为闺阁女子立传罢了。
    二、《石头记》最终更名《红楼梦》
    不过,即便如此,《红楼梦》真正广泛问世之前的这几个书名,还是因书的内容偏向情色,被视为《金瓶梅》之类的禁书,列入\"诲淫诲盗\"之作,严禁流传。
    兼之《石头记》创作于\"闭关锁国\"的大清时代(据考《石头记》初稿大约完成于乾隆十六年之后),正是\"文字狱\"最为盛行的时期。
    以致原本有110回的《石头记》,虽说删去了未审定的后30回敏感内容,诸如贾府被抄家等涉及高层的政治争斗等,还是有许多\"碍语\"犯忌的文字,而被束之高搁。
    所幸,这80回本的《石头记》还是得到八旗子弟,如怡亲王弘晓、礼亲王永恩以及闲散宗室敦诚、敦敏还有英亲王阿济格的后裔等人的偏爱,便将《石头记》刻成手抄本在八旗贵族之间小范围传阅。
    后来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坤得到这一手抄本后,对这部小说亦爱不释手,也成了《石头记》的\"铁杆书粉\"。
    当他听说《石头记》未完,还有30回的内容因严重犯忌怕为此被\"问罪下狱\"而没有收录进来。
    脑筋灵光的和坤即找来当时有名的文人程伟元和担任内阁典籍的高鄂,要二人收集这后30回的残篇余稿,由高鄂主笔,删去一切犯文字狱忌讳的\"碍语\",重新补充改编。
    经高鄂、程伟元整理后,便续成今天我们看到的120回\"程高本\"的后40章回,将贾府被抄家的原因写成是贾珍、贾赦等人的违法获罪所至,后来贾家在\"皇恩浩荡\"下获赦,贾政又袭得爵位,之后便是\"兰桂齐芳\",并没因贾宝玉出家而受影响,仍有中举后的贾兰入仕支撑门户。
    还以贾雨村获罪遇赦后,途经急流津觉迷渡口做了一个\"草庵梦\",告之空空道人将刻在石头上的故事传给曹雪芹先生问世,谓之\"归结红楼梦\"。
    兼之书中第五回便有\"红楼梦\"的出现,乃太虚幻境的仙女们演唱的十二支歌曲的总曲名,\"一曲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为此,高鄂、程伟元便将续本《石头记》最终更名为《红楼梦》,意在说明这部书不过是有关富贵豪门一场梦幻般的人生情感历程。遮掩了《红楼梦》暗含的社会意义:繁华落幕,最终\"白茫茫一片\",依旧是红楼一梦。
    和坤阅后大悦,便上呈乾隆帝审定。乾隆帝当即予以认可,还钦定此书乃\"纳兰容若之家事\"。
    故曾国藩的机要幕客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明确记述曰: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未年,和坤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
    《红楼梦》由此正式解禁,还形成全本刊发,广泛流传。现已风靡天下,问世二百多年,有了极具震撼的影响力与知名度,还形成专门的学术研究:\"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同列20世纪的三大显学。
    三、更名《红楼梦》的玄妙之处
    有名的\"红学\"家俞平伯曾在临终前为自己\"腰斩红楼梦\"郑重忏悔:\"……程伟元、高鄂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平伯先生此举,其实透出了《红楼梦》另外的玄机。
    易名而得的《红楼梦》,这部鸿篇巨着之所以历经曲折,除了问世之前系禁书、躲避\"文字狱\"以外,还暗藏玄妙之处:作者曹雪芹大有深意地将自己的生平事迹隐藏于书中,需细细品匝方知。
    那,曹雪芹是何许人也,有何特别的地方?
    原来他的生平历史真不简单,实与大清\"康乾\"王朝密切相关。
    公元1715年出生于江宁的曹雪芹,乃正白旗出身,有大清皇室内务府的\"包衣\"世家背景。其曾祖曹玺因军功起家,首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帝的乳母,姑妈是平郡王的正妃;祖父曹寅与康熙帝是发小,一块长大,乃康熙帝的宠臣\"御前侍卫\",之后继任肥差\"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曹寅过世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接任江宁织造。1715年,曹颙回京述职病逝,其堂弟曹頫作为曹寅的过继子,承袭江宁织造。这一年,\"遗腹子\"曹雪芹正好出生。
    那时的曹家,承袭了58年的\"江宁织造\",鼎盛时是南京第一豪门,推为显赫的世家望族,康熙帝4次\"南巡\"均是曹家接驾安排。
    故曹雪芹年少时期过了一段富贵繁华、锦衣玉食的纨绔生活。只是,雍正六年,也就是公元1728年,曹雪芹13岁时,曹家受\"九龙夺嫡\"事件的牵连,雍正帝以追缴国库亏空为由,将曹頫罢官\"枷号示众\"。
    曹家开始没落,便举家迁回北京。后来又因废太子胤祁一案,曹家因与废太子的同党理亲王弘晢有交情,也受池鱼之灾被乾隆帝彻底清理出局。
    曹氏家族只得各自风消云散,从此衰败。1747年,33岁的曹雪芹作为犯官罪人的后代,入列市井平民,生活自是云泥之别,显得更加艰难潦倒,只得移居当时属\"满径蓬蒿\"的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历经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后,曹雪芹在感慨家族兴败之际,经友人提点,从此便在北京西郊着书立说。打算撰写一部世情小说,表达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显示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折射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同时又能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小说之中,借以忆及儿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的幸福生活,并为闺阁女子立传,追忆往日浮华,感伤家道中落。
    但出于现实的考量,又不宜将此书写成自传体,曹雪芹便借神话传说入题,以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手法构思了石头记110回本框架,通过十年呕心沥血的艰辛创作,又五度修正,终于在1762年即乾隆二十八年审定完前八十回文稿。
    只因石头记后30回的内容多有敏感之处,忌讳甚多,曹雪芹便暂时分割开,没有收录进来弄成全本,遂成了千古遗憾。后来曹雪芹因幼子的夭折陷入长期的忧伤之中,于1763年染病医治无效离世,卒年48岁。
    后30回也就下落不明,使得问世后的《红楼梦》留下\"红楼梦未完\"的千古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