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林如海何以不遗余力帮助贾雨村复出,有何警示?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如海托贾雨村护送女儿林黛玉去京都外婆家生活,实则不遗余力帮他复出,这是为什么?
    前文交代,贾夫人"一病去了",6岁的女儿林黛玉只得"守制读书",她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便欲"辞馆别图"。可刚当上扬州巡盐御史的父亲林如海却极力将贾雨村挽留下来,要他继续教女儿林黛玉念书。
    第三回便无缝衔接,紧接前文,云林黛玉的外婆贾母念及外孙女"无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林如海随即委托贾雨村护送:
    "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原来林如海挽留贾雨村,明面上是请他专程护送女儿进京都,实则有意帮他复出。
    贾雨村从同僚张如圭那里得知朝廷起复旧员的消息,林如海其实从内部渠道早已知悉,只待贾雨村找他帮忙"央烦贾政"推荐时,才欣然应承,与当年甄士隐的资助如出一辙,颇为顾及贾雨村这个读书人的体面:
    "因向蒙教训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弟已预筹之,修下荐书一封,托内兄务为周全,方可精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弟于内兄信中注明,不劳吾兄多虑。"
    只不过,林如海是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以谦恭的姿态表示这是应该尽的"知恩图报",还承诺写好荐书,托内兄贾政务必帮忙运作,且承担周全此事的所有费用,要贾雨村不必为此焦虑。
    这就表现得不遗余力,有下血本帮助贾雨村复出的意思,自然耐人寻味!
    贾雨村作为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林如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合情合理,也无可厚非。但如此颠倒过来的帮助,就让人感到突兀了。
    林如海原本可以不挽留贾雨村,派一个得力的心腹之人护送林黛玉并不成问题,再说又是去血亲外婆家,虽远隔千里,路途上也没有多少不安全的地方。何必非请贾雨村这个家庭教师不可?
    显然,林如海这一不同寻常的安排,让"性情狡猾"的贾雨村猜疑。
    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怎可能又砸在我贾雨村头上?一向心思活泛的贾雨村不禁多想,林如海即便作为学生家长感恩,也用不着如此为他这个只当了一年多的家庭教师这么不遗余力的帮助,他哪里承得住巡盐御史这份情深义重的"知恩图报"?
    故困惑中的贾雨村慌忙致谢,旋即相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进遏。"
    其实这就透出贾雨村多少有点不地道的小心机,他害怕林如海忽悠,所给的这份天大帮助只是画大饼不靠谱,落不了地!
    可见,此时的贾雨村已不同往日,已变得有些油腻了。
    只可惜林如海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根本没去甄别贾雨村已然有些变化的心理,仍对他一路看好,笑着认真予以回应,向贾雨村真诚地介绍了二内兄贾政的"谦恭厚道"还"最喜读书人",让他不用担心。
    由此,林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落实一应帮助事宜,贾雨村也在心满意足的打恭感谢中"一一领了。"
    实际上,爱才的林如海是在感同身受之下,才对所认可的贾雨村,这个考上进士出任过县太爷的青年才俊真心地帮助,他同甄士隐一样,都是极为欣赏贾雨村这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希望他不被埋没,能一展雄才,不负平生所学。
    只不过林如海的职位高帮助大一些,无论从经费、精力还是动用人脉关系上,都远超甄士隐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的资助。
    当然,林如海对贾雨村的帮助,有别于"观花修竹"无欲无求的甄士隐,从他内心深处,确有出于贾雨村是女儿家庭教师这一特殊关系的考虑,希望小林黛玉在京都能得到老师真心地保护,在贾府能健康成长今后有美好生活。
    只因"年已五十"担任要职的林如海有不得已的"内顾之忧",起先为"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苦恼,后来三岁的儿子夭折,不过一年光景爱妻贾敏病逝,仅有年幼的嫡女林黛玉在身边而倍感"膝下荒凉",当下又为自己受命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而焦虑。
    巡盐御史这个在外人看来的肥差,实际上也是"高处不胜寒"的高风险岗位!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被敌人打得支离破碎。清廉刚直的林如海一想到如此艰辛的工作处境,怎能不"压力山大"?
    既担心有负使命,又恐动了利益集团的奶酪从而惹祸上身,自己被人"背后捅刀子",累及家人尤其影响视为掌上明珠的小公主林黛玉,给她带来不利和安全隐患!
    所以,林如海决定"再无续室之意"外,特别委托贾雨村护送小女林黛玉到远隔千里的贾府生活。
    一方面,年幼多病的林黛玉去贾府有外婆贾母疼爱,还有同龄的"舅氏姊妹"相伴,能快乐无忧地过好年少时光,比在林府"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更为妥当。
    更重要的是,母亲贾敏仙逝后,林黛玉由外婆抚养成长,可以摆脱古代贵族女孩"五不宜娶"之"丧妇不能娶"的禁忌情形。将来,林黛玉的婚事不会受多大影响,即便不是"木石前盟",也会有较好的归宿。
    故林如海才狠下心来没有遵守"父母去世,子女应当守孝三年"的封建礼仪规矩,将贾雨村挽留下来,急急地全权委托他这个"才华横溢"未来前程不可限量的家庭教师护送女儿林黛玉到京都。
    另一方面,也希望贾雨村复出后,可以"投桃报李"真心关照自己的学生林黛玉。
    一则过着小公主般尊贵舒适生活的宝贝女儿林黛玉,那么小就去从没去过又是远隔千里的赫赫贵族之家客居,哪能放心得了?虽说那是血亲的外婆家,但门第毕竟是百年国公府,高出侯门林府不少,有着难以预料的诸多困境与尴尬。
    二则国公府的生活习惯、礼仪规矩,还有那么多"满是势利眼"的主子奴仆,会不会因故设"坑"蓄意刁难?这些都是潜在的隐忧与风险。在林如海看来,贾雨村得他不遗余力的帮助复出后,从"投桃报李"的角度定会感恩回报。
    三则因贾雨村作为老师关照自己的学生林黛玉自己可以放心。毕竟"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至高无上,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生之谊亦如父爱一样靠谱,足可震慑"满是势利眼"的贾府,不敢小觑更不敢坑害他的宝贝女儿。
    所以,既爱才又爱女心切的林如海不遗余力的帮助贾雨村复出,这无可厚非,也合乎情理!即便林如海有求回报,亦是礼尚往来,系用心良苦正大光明可以理解的"阳谋"。
    只感伤的是,林如海同甄土隐一样,到底还是错看高估了有着复杂人性的贾雨村。
    贾雨村的确复出了,从应天府尹到后来的大司马,官越做越大,却越忘恩负义,不仅没真心相帮学生林黛玉,后来还投靠权势更大的忠顺王,对没落的贾家落井下石,成了书中地地道道让人不齿让人恶心的大反派。
    由此而言:人啊,任何时候,都不宜把希望放在不靠谱的人身上,千万不能"病急乱投医",还得按下暂停键,用心甄别精准识人后方可;否则,"狼和小羊"的故事就会上演,就会自食苦果,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反噬悲催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