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林黛玉何以是《红楼梦》最懂教学的好老师?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名着《红楼梦》写了很多老师的形象,其中,在48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用了很大的篇幅详写了林黛玉用心教香菱(也就是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写诗,在49回又紧接章回内容,述及香菱精血凝思之下梦得第三首上佳习作,得到一致点赞好评。
    这就是《红楼梦》中有名的经典情节\"香菱学诗\"。可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家闺秀林黛玉称得上最懂教学的好老师,堪为优秀教师的楷模。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第36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妨一道赏析赏析林黛玉这位最懂教学的好老师是如何教香菱学诗且教出成效的?借此致以崇高的敬礼:全天下所有\"诲人不倦\"的好老师,您们辛苦了!节日快乐。
    一、香菱拜师
    因薛蟠外出游历,香菱得以跟随小姑子薛宝钗入住大观园蘅芜苑,便有了大把空闲时间。
    此时的香菱虽说是薛蟠的妾,但青春年少,正值花季年龄。她原本是士绅甄士隐的宝贝女儿,无奈遇拐,后被薛蟠抢得归入薛家生活。但她单纯天真浪漫的秉性依然炽热,就想着趁难得的闲暇时光学诗,提升自己闺阁女子的才气。
    只是,小姑子薛宝钗拒绝了香菱的请求,在薛宝钗看来,妇道人家应守闺阁之礼,以针织女红为主,学什么诗?\"女人无才便是德\"嘛。
    不甘心的香菱就在一日晚饭后,徒步到潇湘馆打算请林黛玉教她写诗。
    各位看官都知道,林黛玉的父亲曾高中全国的探花,乃饱学之士,学问肯定没得说;兼之林黛玉又得到极有才学的贾雨村当家庭教师辅导,自然学富五车,及笄之年便成长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绝世才女。
    更为难得的是,林黛玉不似宝钗那样囿于陈规推托,她不守旧且有追求自由的新思想,不认为女子学诗有什么不妥,见香菱真心拜她为师认真学习写诗,诗歌又是她的专长,当即爽快答应,收下香菱这个学生。
    书中如此写\"香菱拜师\"情节的:
    香菱道:\"我一进来,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林黛玉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由此可见,林黛玉了解了香菱虽然基础很差但有强烈的学诗心愿后,没有冷落与打击,也没有恃才自傲不肯倾囊相授,反倒是落落大方地接纳,继而热情又不失自信地教\"香菱写诗\"。
    显然,林黛玉具备了好老师可贵的第一品质:确有真才实学,且不骄不躁,乐于教书育人。
    二、传道
    还难得的是,林黛玉收下香菱这个学生后,善于根据学生的情况,明白晓畅地引导香菱如何\"写诗\"。原文如此说: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林黛玉对\"香菱写诗\"的入门引导,何等的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她知道香菱底子薄,又是初学者,若将写诗弄得云里雾里,亦或深不见底,便会让香菱畏难之下失去写诗的信心。
    可见,作为一个好老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激发出来,肯定得及时抓住学生的爱好兴趣。只要学生有了精准的切入点,搞好学习就有了坚持不懈的源动力。
    这就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基础环节,谓之\"传道\"。深谙此道的林黛玉便是如此,先简明扼要地讲解作诗的基本要领,使得香菱顿时\"豁然开朗\":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你看,学生香菱悟性也高,一下便领会了作诗的门道,由此提升了浓厚的兴趣,对作诗就不感到玄妙深奥了。
    三、授业
    \"香菱写诗\"也就入了门。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虽说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但很注重因材施教的林黛玉接下来对\"香菱写诗\"的循循善诱,更体现了她这位好老师极懂得跟进教学方法。
    这就是为师者至关重要的第二步\"授业\"。
    书中如此写及林黛玉对香菱领悟写诗门道后的一番\"授业\"告诫的: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黛玉这般话,实乃作诗的核心要领。于今天的诗歌创作者而言,亦是大有裨益的。
    当香菱说出她读诗感受\"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仅停留在较窄的领域后,林黛玉马上给出明确的建议,使\"香菱学诗\"少走了弯路: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就是好老师林黛玉关于学诗的基础技巧讲解,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一席专业的\"当头棒喝\",既严肃指出了香菱在写诗方面的误区,又不时失机对她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鼓励。
    言下之意,写诗也不是轻而易举的,\"欲速则不达\",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陷入急于求成的困境,就作不出好诗了;不过,写诗也不是\"难于上青天\",若有了基础,掌握了技巧,再用心用情努力地构思,也一定\"苦尽甘来\",取得成效的。
    可见,林黛玉的确是优秀的好老师。她很有见地的\"授业\",一针见血,没有空洞的说教,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难怪学生香菱很精准地悟得写诗真谛后,便可以高歌猛进,称之为\"诗魔\"了。
    由此而言,学生优秀,遇上的老师高水平,自然是相得益彰,既是彼此的荣幸,教与学的成效更会凸现,相互成就!
    四、解惑
    尤难得的是,好老师林黛玉在\"解惑\"上更是一把好手,招招都是极大的帮助与提点,使香菱在写诗过程中没有因起初的诗作不好便灰心丧气不思进取,而是不懈努力迎难而上,从而梦得绝佳好诗,受到称赞好评。
    香菱原本是秀外慧中聪明灵巧的好学生,一听见老师林黛玉有\"王摩诘全集\"后,赶忙讨过来拜读:\"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林黛玉见香菱如此勤勉,更为欣赏,便安排紫鹃拿来王维的诗集给她后,又指点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香菱由此得到老师指点迷津,回到蘅芜苑后,更是原原本本地刻苦用心念完王摩诘全集后,赶忙又到老师林黛玉处换读杜律。
    于是有了林黛玉给学生\"解惑\"的第二招:与之互动探讨,切实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书中亦是通过师生二人一大段对白导出的:
    黛玉:\"共记多少首?\"香菱:\"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香菱:\"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香菱:\"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我看见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你看,她们师生之间关于读诗的互动研讨,多么有趣!学生香菱在巩固古诗知识点的同时,老师林黛玉也对\"香菱写诗\"的潜质有了更好的把握。
    最后,就是老师\"解惑\"传统而又关键的一招:布置家庭作业,通过不厌其烦的批改,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因势利导,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向更好看齐,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故探讨结束后,黛玉马上给了香菱杜律,便安排家庭作业,要求及时完成报批:\"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就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香菱一回去,即在苦思冥想中习得处女作后跑来请老师林黛玉\"批改\"。林黛玉不满意其\"措词不雅\",要求她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香菱没有气馁,又写下第二首诗,林黛玉作了肯定\"自然是难为他了\",对其进步作了表扬。但还是认为需打开思维,跳出固有的窠臼,不能有穿凿附会之感,要有自己的风格。
    正是在林黛玉\"诲人不倦\"的打磨下,香菱受住了薛宝钗的差评,得以凝思聚力,最终入梦习得绝好诗作: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综上所述,可见:林黛玉的确将\"传道授业解惑\"做到了精致极致,称她为最合格的好老师,当之无愧。
    亦愿\"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所有的老师在\"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最神圣的称谓中不负此誉,砥砺前行,再创辉煌,\"桃李满天下\"之际,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