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贾政为什么对宝玉的婚事采取拖延态度?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乃全书主线之一,随着宝黛爱情的破灭,一部大书也接近尾声。在惋惜宝黛不幸结局之际,不禁想问,贾政何以对宝玉的婚事采取拖延态度?
    众所周知,贾母是真心希望宝玉与黛玉\"两个玉儿成婚的。孝顺的贾政对贾母的心愿很明白,也非常尊重。
    但就在儿子宝玉的婚姻问题上,贾政始终保持\"拖一拖\"的意见。何故?
    一、贵妃元春的态度
    很明显,这与贵妃元春的态度有关。
    虽说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但荣升为贤德妃后,就代表了皇家。皇权至高无上,故元春省亲时,即便是德高望重而又年老的贾母也得跪迎。
    贾元春的话称为\"懿旨\",是一言九鼎的。
    即便在贾府的家务上,元春虽说不直接明确意见,但她的态度,也是最重的份量,不容忽视。
    这从元妃省亲后不久所赐的\"端午节礼\",就可看出,元妃不同意宝黛的\"木石前盟\",倾向于弟弟宝玉迎娶薛宝钗这一\"金玉良缘\"。
    元春的态度,贾母和贾政自然一下便领会到,这是宝玉的母亲王夫人主导的意见。
    毕竟王夫人可以经常入宫,向女儿贾元春述说心里话。她可不同意婆婆将\"两个玉儿\"结合在一起的想法,为了巩固娘家在贾府的地位,内侄女薛宝钗过来当她的儿媳妇,显然比林黛玉要有利得多。
    知母莫若女,贾元春便倾向于母亲首肯的\"金玉良缘\"之说。
    正因为贾元春的这一态度,贾母无奈,就以\"两个玉儿年龄还小\"为由,避开此事。这在贾母去清虚观为元春打平安蘸时,婉拒张道长为宝玉提亲,即可证实。
    作为儿子的贾政,自然懂得贾母的心思。毕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自己的亲妹妹,妹夫林如海还在巡盐御史任上。见母亲采取\"拖一拖\"的态度,也就\"拖一拖\",看情况再说。
    女儿元春毕竟代表皇家,反对不得。
    二、贾政原本是封建迂腐之人
    此外,也与贾政的性格有关。
    忠孝两全的\"政老爹\"贾政在《红楼梦》中,算是勤勉很\"正\"的人,他没有贾赦那样荒唐,也没有贾敬那样\"撒手不管\"。
    但贾政过于传统,典型的封建迂腐之人。他对儿子宝玉的婚事,缺乏正确的主张。
    一方面,明知是王夫人搞的鬼,说什么\"金玉良缘\",说穿了就是巩固王家的利益。
    但精明的王夫人是将自己的想法托女儿元春之口说出来的。这可不一样,因女儿封妃,女儿的话不再微不足道,即便是贾府当家人,贾母也得惦量惦量。
    贾政自然不会对贵妃的态度视而不见。
    另一方面,贾母的心思也得照顾。若背上\"不孝\"的名声,贾政可担不起。
    故贾政对儿子宝玉的婚事坚定了\"拖一拖\"的想法。这在72回,贾政不同意将丫环彩霞配给贾环,与赵姨娘说的一番话便知端倪:
    \"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
    三、贾府利益毕竟是大局
    只可惜,百年望族贾府后来\"盛极而衰\",渐渐没落。
    林黛玉的双亲,又已亡故,林府几乎凋零,还得仰赖贾家帮衬。有着皇商背景的薛家明面上还有雄厚的财力撑着。
    在这样的状况下,作为当家人的贾母不得不权衡眼下的利弊形势。若仅考虑\"两个玉儿\"在一起,贾府势必从此一蹶不振,若\"贾薛\"两家亲上加亲,形成合力一搏,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就在这样的惦量下,贾母放弃了自己的坚持,从而默认儿媳王夫人力挺的\"金玉良缘\",与代表皇家的孙女元春站在了一致的立场上。
    贾政见母亲不再坚持\"木石前盟\",心里的石头便了地。他原本极在意贾府核心利益,只要未来宝玉能撑起贾府大厦,黛玉也好,宝钗也罢,谁当儿媳都是可以的。
    由此,贾府上下便形成同意\"金玉良缘\"的一致意见,认可薛宝钗假冒林黛玉嫁给贾宝玉为妻。
    \"宝黛配\"最终一场空。这样的结局,其实不仅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也是贾政的悲剧。
    是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