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林黛玉泪尽而逝时何以再现"冷月葬花魂"的场景?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名着《红楼梦》中着重塑造的经典人物,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
    林黛玉在贾宝玉与薛宝钗大婚之夜,焚稿,泪尽而逝,年仅十七岁。那晚,潇湘馆再现了\"冷月葬花魂\"的场景,有什么寓意?
    一、林黛玉是真心喜欢贾宝玉的
    按照曹雪芹老先生的神来之笔,林黛玉原本是西方灵活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受甘露灌溉转世还魂投到贾府的血亲。
    而贾宝玉的前世真身就是灌溉绛珠仙草的神瑛侍者,这神瑛侍者原本是女娲补天时修炼的一块五色石,因弃用转而投胎于荣国府。故原着中如此写道:王夫人衔通灵宝玉生下他,取名贾宝玉。
    绛珠仙草属木,神瑛侍者属石。因此,林黛玉与贾宝玉前世就有\"木石前盟\"。黛玉与宝玉的爱情原本属天作之合的纯粹爱情,没有任何功利的成分。
    宝黛初会时,疼爱外孙女的贾母便把碧纱橱里的里间腾给林黛玉居住,而贾宝玉则居住在碧纱橱的外间,二人从小言和意顺,两小无猜。
    《红楼梦》为此专门描述了一个场景:
    当贾宝玉问及林黛玉有没有佩玉,黛玉说,没有。贾宝玉于是气恼地道,漂亮的林妹妹都没带玉,我也不带,当场摔掉自己身上携带的通灵宝玉。黛玉为之内疚,自己的实话实说把宝玉伤害了。可见,幼时的宝黛之间是心性自由、亲密友爱的。
    后来,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得了重病,在堂兄贾琏的护送下,还是少女的林黛玉回扬州看望父亲,谁知父亲医治无效病逝。安葬父亲后,孤苦无依的林黛玉只好寄居贾府,入住翠竹遮映的潇湘馆。
    至此,年幼的贾黛二人得以一起玩耍,在青梅竹马的生活里,共读《西厢记》、《牡丹亭》等小说,渐生情愫,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
    林黛玉12岁时,感伤于落花流水即兴吟唱: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唱后,赶去相见,第一次吐露爱的心声。林黛玉逐渐视宝玉为知己。
    贾宝玉在史湘云面前说起与黛玉之间的好感,林黛玉知道后,很是高兴,于是宝黛之间开始默默传情。贾宝玉送了两张手帕,林黛玉遂作《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能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可惜世事无常,不久,贾府遭遇重大变故:
    元春薨逝,王子腾遇害,贾政又迁任江西粮道,贾宝玉的疯癫病复发……贾府逐渐走向衰落。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不再得到贾府认可、支持,一家之主的贾母迫于贾府前程,与贾政、王夫人商议下,决定通过给贾宝玉充喜洗去贾府的晦气,就选择了\"金玉良姻\"之说:择定贾宝玉与薛宝钗完婚,毕竟\"白玉为堂\"的贾府与\"珍珠如土\"的薛府实行政治联姻,有利于维系此刻没落的贾府实际利益。
    而林府随着贾敏、林如海的相继过世,早已绝户,林黛玉作为林家的孤女寄居外婆家,对贾府而言,已没有任何助益之处。若不是贾母心疼她,从其体己费中支取部分用于黛玉的日常用度,林黛玉维持必要的吃穿用度都很困难。
    就在林黛玉十七岁时,贾府为贾宝玉和薛宝钗举办了婚礼。林黛玉知悉情况后,急痛攻心,一面吐血,一面焚烧了写给贾宝玉的诗稿,在宝钗大婚之日,泪尽而逝。
    就在林黛玉油尽灯枯的那晚,潇湘馆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再现了一幅\"冷月葬花魂\"的场景,幻化了林黛玉14岁中秋时在大观园联诗的意象: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二、林黛玉的身体不好:早有不足之症
    林黛玉寄居贾府时,身体就不好,要靠药物维持。
    原着在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就曾提及需吃\"人参养荣丸\",极疼爱林黛玉的外婆贾母就马上交办给下人: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只是贾府后来没落,日常开支也捉襟见肘,起先薛宝钗还能坚持给林黛玉提供用药,但负责经办此事的贾府近支子孙贾菖、贾菱经常以次充好,药村的质量并不怎么好,这对林黛玉的身体疗养影响很大,长时间下去,自然缓解不了,反而加重了病情。
    事实上,林黛玉主要靠贾府送给贾母的参汤、贾母转而配送给她来维持身体的。
    书中专门有记述:贾母看林黛玉总是病怏怏的,时常派贴身丫头鸳鸯给她送人参汤药。一次,林黛玉的侍女紫鹃见送来的是珍贵补品西洋白参,心想多得几颗,却不料遭到鸳鸯无意的打击:这白参,贾母也就那么几颗,怎能多给?也就是给林姑娘,老太太才省下来给一颗,其她人,想都别想。
    从这些细节可以发现,林黛玉的不足之症在贾府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这也使得她的形象清丽而又忧郁。
    切如林黛玉出场时对她的描述:两弯似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三)林黛玉鲜明的个性:清高孤傲的背后原本冰清玉洁
    林黛玉初进贾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的行为,除了因她的身世很孤苦而致外,也与她清高孤傲的性格有关。
    常理而言,林黛玉深得贾母喜欢,又是入住亲外婆家,可以不用小心翼翼的。
    但林黛玉多愁善感,自卑多疑,在骨子里浸透着清高孤傲,以致在言语中尖酸刻薄,又爱哭爱恼使小性子。她这样的状态在初见面时容易被误解为不好相处、人缘不好。
    如:刘姥姥游大观园时,林黛玉讽刺她为母蝗虫,调侃其舞姿是\"百兽率舞\"。
    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奉命送宫花,只因为最后送给林黛玉,黛玉就讥讽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薛宝钗入住贾府后,林黛玉去找薛宝钗,发现贾宝玉也在,刻薄话就来了:哎呦,我来得不巧了……。
    好在从不与黛玉争执的薛宝钗始终秉持大家闺秀的风范,对她惺惺相惜,后来还与黛玉交心,馈赠江南土物,钗黛和好。
    其实,与林黛玉深交后,她冰清玉洁、善良的本性才真正显露出来。她的\"小心眼\"、言语刻薄不过是掩饰她的窘境,抵抗龌龊势利的贾府而不得已采取的保护手段。从她很细心、认真负责的教香菱学诗,可以感知林黛玉不仅富有诗情画意,用心点拨、同情弱者的性格特征也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之中。此外,从黛玉的《葬花词》亦可以看出林黛玉过人的才华: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更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四、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对爱情的忠贞与悍卫
    事实上,寄人篱下的林黛玉不过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一位孤苦伶仃而又极具才气的美丽少女。
    《红楼梦》之所以写林黛玉在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再现其\"冷月葬花魂\"的场景,一方面,着力于控诉封建礼教。虚伪而又残忍的封建专制,根本不会顾及人世间的真情实感,为了维护所谓的\"正统\"利益,纯粹的爱情必然会被无情抛弃,最终让位于\"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通过林黛玉在孤苦无力的情况下,依然扞卫爱情,保持忠贞,为此宁愿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冷月葬花魂\"这样的意象再现,具有极强的悲剧色彩的穿透力,让人物形象自带耀眼的光芒,从而成为文艺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