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何以说身份高贵的贾元春其实更向往天伦之乐?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名着《红楼梦》中,贾府\"四春\"均入列\"金陵十二钗\",都极有颜值和才华,是红楼女儿中\"各美其美\"的大家闺秀。
    \"四春\"之首的贾元春身份更是尊贵,十几岁时便入宫当女史,后来升任贤德妃,成为贾府最为倚重的靠山。故书中大书特书写了有名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二个很有玄机的章回。贾府为了庆祝贾元春升任贵妃,在她奉旨省亲时,还透资修建了极为奢华的省亲别墅\"大观园\"。
    只可惜,红颜薄命。在《红楼梦》程高本95回高鄂的续书中说,贾元春43岁时\"忽得暴病\",突发\"痰疾\"而\"薨逝\"。这位粉面含威雍容华贵的一代贵妃,豪门望族的大小姐,就这样带着满满的遗憾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那,贾元春究竟是怎样的\"贤德妃\",又是怎样的贾府大小姐,有着怎样的遗憾呢?
    一、贾元春何以入宫?
    众所周知,贾元春才貌双绝,因\"生在大年初一\",是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嫡长女,故名元春。
    《红楼梦》男主贾宝玉便是她的亲弟弟,比她小十来岁。在她未入宫时,即对年幼的贾宝玉呵护疼爱有加,视之为贾府未来希望之所在。
    只可惜,贾宝玉却是\"草莽\",一个安享尊荣的富贵闲人,他不喜欢\"学而优则仕\",根本没去考虑怎样担当家族的大任,只喜欢\"厮混于内帷\"。用书中的话来说,他就是只求个性解放的\"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宵无双\"。
    那时,贾府名义上还是豪门望族,所谓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其实早已是\"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自打宁荣二公凭赫赫军功开创贾府以来,已历经百年,到了贾元春这辈,已是第四代,按\"三世而衰、五代而斩\"的自然规律,走下坡的迹象就很明显了。
    慧聪的贾元春在孩子时对家道中落的迹象已有感知,只不过还有优秀的大哥贾珠顶着,便没有多想贾府兴衰。哪知,可以承继家业的大哥贾珠,却在娶了李纨生下儿子贾兰后,意外离世,死时年仅二十岁。
    元春懵醒后,顿感家族的担子肯定会向她袭来。
    因其他贾氏子弟,几乎都是不学无术之辈,没有一个可以\"运筹谋划\"堪当大任的。就是亲弟弟贾宝玉,也不过是痴情傻狂的宝二少爷罢了。
    贾府的命运无疑成了当家奶奶贾母还有父亲贾政母亲王夫人最头疼的大事。
    无奈之下,懂事的贾府大小姐贾元春只得撇下女儿的身份,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接过支撑家族的重担。
    这既有她强烈的担当与责任心所致,也是她才华与容貌相匹配的条件使然。
    于是,端庄稳重又有亲和力,还有满满\"皇家范儿\"的贾元春,在十几岁时,便\"很幸运地\"入宫当了女史。
    走\"嫁得好\"的路线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所以,贾元春入宫,显而易见必然带有浓烈的使命色彩。她唯有勇敢地迈进皇宫这道门槛,争得皇室的宠爱,取得万人之上的重磅之地,才有可能真正为娘家遮风挡雨。
    至于自己儿时承欢膝下那颗贾府大小姐另类的女儿心,最初那份天伦之乐的向往,从进宫那天起,就只能埋藏于心底,成为可望而可及的奢求了。
    二、贾元春何以支持\"金玉良缘\"?
    天意昭昭。令贾元春没有想到的是,她的姨表妹薛宝钗也走了这样的路线。
    来自皇商家庭的薛姨妈带着薛蟠、薛宝钗兄妹俩进京时,薛家其实已显没落,薛姨父早已过世,薛蟠又是纨绔子弟,薛家未来的希望便\"惊人的相似\"落在了同样端庄稳重也是才貌双全的薛宝钗身上。
    薛姨妈进京的目的,就是让女儿薛宝钗进宫选秀女。只是,薛宝钗没当上秀女。薛家的愿望落了空,薛姨妈只好赖在姐姐王夫人家,退而求其次,另外考虑女儿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以期\"亲上加亲\"实现这一\"金玉良缘\",以便支撑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薛家。
    薛姨妈的心思,同病相怜的王夫人作为姐姐自然理解并全力支持。实际上,已为贵妃的贾元春知情后也\"我见犹怜\",转而赞同。
    因宝钗的境况,薛家选择\"嫁得好\"的想法,恰与她当年类似。\"为了拯救家族,甘愿牺牲自己\"这一相同的正统观念,使贾元春薛宝钗二人之间多了一份天然的认同感,从而惺惺相惜。更何况还有母亲王夫人在耳边不时唠叨\"木石前盟\"怎比得上\"金玉良缘\"。
    于是,有贾母心疼林黛玉,她的孤苦就微乎其微。相反,她一无所有的家境,兼之身体柔弱多病,爱使小性儿且为人清高又刻薄尖酸……便成了贾府高层不认可\"木石前盟\"的核心理由。
    所以,省亲时对薛宝钗、林黛玉还一样看待的大姐贾元春,后来便对弟弟贾宝玉忠情林黛玉不认可也不那么赞同,感情的天平悄然地向薛宝钗倾斜了。
    为此,贾元春便以贵妃的身份代表皇权,借省亲之后的端午节向娘家人赐礼的机会,婉转而又正式地表达了她支持\"金玉良缘\"的旨意。故在28回,丫环袭人就曾明确地告诉宝玉:
    \"(端午节的节礼)你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可见,贾元春认可支持薛宝钗,不仅是出于站在母亲方面考虑,还有她与薛宝钗之间相似的情感经历、相同的使命有关。
    毕竟,一个人儿时情非得已的成长过程,在长大以后的成人世界里一旦触碰痛点之后,便自然而然地倾同于本能的救赎。
    三、\"元妃省亲\"有何玄机?
    《红楼梦》有名的\"元妃省亲\",这一经典的十八章回,更将贾府大小姐贾元春儿时情结表露无遗。
    表面上,贾元春升任元妃后,蒙圣眷隆恩,在元宵节之夜风光地回娘家省亲,彰显声势浩大的皇家气派,提升贾家豪门望族的显赫地位。
    实际上,那短暂的省亲场景,一边是贾元春昙花一现最为高光时刻的真实映照,一边又是她流露自然情感的真实平台。
    故章回里详写了贾元春省亲时六次流泪的情景。按理说,\"元妃省亲\"那是何等荣耀?不可能也不会表露出如此凄苦的情形,即便有,也当藏于心底。
    不过,曹公偏这样打破常规、反常地突显其矛盾之处,玄机便是有意透露贾元春的儿时情结。一当她因\"向往天伦之乐\"而憎恶后宫生活这一内心隐秘众所周知后,她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就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所以,\"元妃省亲\"时,她见到自己的祖母和母亲后,便呈现出这样的真实画面:
    \"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泪。\"
    后来,元妃又说,\"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很显然不符合\"元妃省亲\"时的皇家威严。当时当境怎会在公众场合出现贵妃对后宫不满的情形,这只不过是曹公有意的虚构罢了。
    这,不外乎让读者加深印象,贾元春内心对后宫是有多厌恶?
    毕竟她当初并不想入宫,最期望的不过是能享天伦之乐的田舍生活。为此,章回又不厌其烦地虚构了她与父亲贾政的一席话,作进一步的佐证。贾政在帘外问安时,元春即隔帘含泪告诉父亲:
    \"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可见,元春的后宫生活的确是凄苦之极。
    不过,不满归不满。情绪宣泄后,元春还是理性地恢复\"贵妃\"高高在上的状态,从容威仪地打道回宫。
    睿智的贾元春其实早已明白,\"一入宫门深似海\",自己哪怕现已争得\"贤德妃\"这样的后宫高位,仍免不了成为皇权争斗下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
    切如暗示她命运的那张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还有关于她谶语式的判词:\"二十年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她的命运必然如此。
    最终陷入皇室权力争斗的漩涡中无法自拔。无论是续书中所说\"死于痰疾\",还是考证派根据脂批\"伏元春之死\"推测她因形同杨贵妃被下令赐死……都说明结局是以失败告终。
    贾元春死后,贾府肯定一败涂地,自然便忽喇喇似大厦渐渐倾倒,\"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综上而言:贾元春,这位向左是尊贵的贤德妃,向右是向往天伦之乐的贾家大小姐,尽管用生命悍卫着家族最后的荣光,最终仍保不了贾府\"树倒猢狲散\"的落寞与悲叹。
    她黯然离去的遗憾,恰如那支红楼梦曲《恨无常》所表达的哀伤与告诫:\"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