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张汤、赵禹是好哥们
作者:马踏飞花   汉朝兴衰史最新章节     
    你猜怎么着?张汤审问刘安的儿媳妇,世子妃马氏时,马氏爆出了一条线索。
    当时张汤问:“马氏,你是淮南国世子妃,应该知道你丈夫刘迁都和谁来往?
    别说你不知道,给你立功赎罪的机会,你要珍惜!
    否则老虎凳和辣椒水,嘿嘿!可不是吃素的!”
    女人倒是扛不住吓唬。
    “大人,我交代,我争取立功。”
    “嗯,这就对了,说吧。”张汤转头示意旁边狱吏开始记录。
    “大人,我丈夫交往很广,但是有一个人很少来,最近却来的频繁。”
    “啊?说说是谁?”
    “此人是我公爹的弟弟,衡山王刘赐。他来过我家几次。”
    “什么?你确定是刘赐?不是他兄弟俩不来往吗?”张汤疑惑问道。
    衡山王刘赐是淮南厉王刘长的第三子,刘安的弟弟。
    “大人,之前他兄弟俩确实为争家产闹得不愉快,相互指责,多年不来往。
    最近一段时间兄弟俩和好了,至于为什么?贱妾可就不知道了。”
    “马氏,说你知道的事。”张汤催促道。
    “大人,就在前几天,刘赐又来了,至于说了些什么,贱妾真的不知。”
    无论怎么恫吓,马氏也不知道,张汤这才作罢。
    获得这条线索,张汤笑了,“心想,之前有矛盾不来往,
    刘安要谋反,兄弟俩重归于好,哈哈!事出反常必有妖!”
    张汤就喜欢有大案出现,于是盯上了衡山王刘赐。
    随后的审问,也没问出刘赐谋反的证据,
    再加上当事人刘安和世子刘迁“”嗝屁”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押着一干人犯回了长安。
    ……
    刘彻宣布废除淮南国。然后与张汤一合计,以辅佐淮南王刘安不力为由,斩杀淮南国臣子200多人。
    刘彻爱惜人才,想留下与淮南王刘安关系密切的严助。
    严助是刘彻重用的大臣,官居大中大夫。
    他和刘安是铁哥们,当年严助还没发达时,刘安慧眼识人,提供金钱资助他上位。
    这次严助也被牵连进去了,真要杀严助,刘彻有点不舍,打算留下他。
    这时张汤进言道:“陛下,慈悲留祸害,听说严助收了刘安不少钱,
    不杀严助,以后朝中大臣都将效仿,从地方诸侯国取利,就会效忠诸侯王!”
    刘彻点头称是,这才杀了严助。
    雷被因举报刘安谋反,刘彻想留下他。
    张汤再次进言道:“雷被是淮南国世子刘迁的老师,在和刘迁没闹翻前,参与了谋反,
    陛下,雷被举报刘安,也是为了他自己,这样的人该杀不该留!”
    刘彻点头同意,雷被身首异处。
    张汤在淮南王刘安谋反这件案子上,一口气杀了上千人。
    张汤对罪犯绝不容忍,尤其是皇上眼中的罪犯更是如此。
    因此群臣对张汤很惧怕,“黑社会”分子对他更是胆战心惊。
    都说:“宁可遇到老虎,也别碰上张汤!”
    张汤冷酷无情,身边鲜有朋友。但是他和同样是酷吏的赵禹却情同兄弟。
    这就应了“再坏的人也有一两个朋友”这句话~~~
    赵禹,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人,他从小是别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你看看人家赵禹,再看看你,怎么你就不如人家赵禹学习好,
    都是一个老师教的,人家赵禹考上了清华,你看你……”
    在古代,学习好将来能当官。长大后,赵禹做了丞相周亚夫的幕僚,这叫“丞相史”。
    赵禹很受周亚夫的器重,文帝驾崩,武帝刘彻继位。
    赵禹抖擞精神,要在刘彻面前表现一番。
    不是有句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吗?”不努力,谁能保证自己不被刘彻边缘化呢?
    赵宇在办案中十分清廉,从来不收当事人的钱财,
    不像有些人,吃了原告吃被告!赵禹结案率很高,却从没造成过冤假错案。
    放到现在就是模范法官,你说领导会不喜欢他吗?
    刘彻比谁都精,不会埋没人才,于是提拔赵禹为中大夫。
    回头看历史,刘彻重用的酷吏多数不贪污受贿,都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他们也知道,刘彻狠起来比他们更狠,这叫:“破锅还需破锅盖,恶人还需恶人磨!”也只有刘彻能玩转这些酷吏们。
    赵禹这个人很有特色,他从不和同僚搞好关系,按他的话说,关系铁就会纵容他们犯错。
    赵禹说同僚,给你们点阳光就灿烂,必须施加压力给你们。我一定要当好皇上的纪委书记。
    有时候同僚提着礼品上他家串门,他全程黑着脸,有一搭没一搭说着家常,决不提朝廷的事。
    按他的话就是,我不在家办公,有什么事朝堂上说。
    同僚临走前,他都是把礼品给人家拿走,实在不拿,他就隔着墙头扔到大街上去。
    有同僚劝他说,“赵禹,你这样以后就没人登门拜访了,”
    他说没人来更好,我还不希望他们来呢!从此以后就有了“一意孤行”这句成语。
    武帝元狩元年,在武帝刘彻授意下,张汤和赵禹制定了《见知法》,里面包含若干条规定。
    比如见知故纵之罪:是说无论是民众还是官吏,见到或者知道有人犯法,必须要举报?
    否则就是故纵,与犯者同罪。
    还有缓深故之罪,是指故意制造理由,逮捕犯人并受到重刑处罚的官吏,
    全部从轻发落,或从宽处理。
    急纵出之诛,是指官吏释放了犯人,因而被怀疑是故意纵容犯人的,应被判处死刑,
    并视严重程度,判断是否灭族。
    这三条律法,直接造成了“宽进严出”的局面。
    武帝一朝奉行“宁可错杀上百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局面,由此开始。
    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哪个官员错放了,将面临着灭族的危险。
    汉武帝实行的这些律法,与他老爷爷高祖时候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从这个时候,酷吏当道,律法严苛的局面逐渐形成。
    到了晚年,赵禹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特么是不是没人性啊?为皇上服务,我都没亲人了!”
    在其他官员,还在推行严刑峻法时,赵禹的执法却充满了人情味,不再那么严苛。
    最后赵禹落得一个平易近人的好名声,致仕后,在家颐养天年,80岁寿终正寝。
    但是,张汤依然执迷不悟,牛皮哄哄我行我素。
    有人说,别看张汤闹得欢,就怕他将来拉清单!
    张汤拉不拉清单,以后再说。
    ……
    就在张汤苦于找不到衡山王刘赐谋反证据时,衡山王和他的两个儿子,
    因相互告状,谋反之事暴露了出来,这下子可把张汤乐坏了。
    浪里格朗!“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张汤正在办案。
    张汤是大汉朝最高法院院长,每天来自全国各地请示办案的折子堆成了山。
    这天他正在批阅卷宗,看门老大爷通报道:“张院长,外面有个小伙子求见。”
    张汤抬起头问:“他是哪里人?”
    “他好像说,他是衡山王的二小子。”
    “啊?快请——”
    来的年轻人,正是衡山王刘赐的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