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体经络与穴位(十二)
作者:花明楼热疗养生馆   热疗养生最新章节     
    手厥阴心包经——代心受过,替心受邪
    天池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肢支及第4肋间神经。主治心肺病证,腋下肿痛,乳痈,瘰疬。操作方法为斜刺或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解剖:浅部为乳腺组织(男性乳腺组织不明显),其下为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部为第4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肢支及第4肋间神经。
    配伍:配膻中、乳根、少泽主治乳痈、乳少;
    配委阳、极泉主治腋窝淋巴腺炎。
    天泉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臂内侧,腋前纹头下2寸,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脉、静脉肌支;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主治心肺病证,腋下肿痛,乳痈,瘰疬。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功能作用:散热增湿。
    解剖: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脉、静脉肌支;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配伍:配曲池主治肘臂疼痛;
    配期门主治胸胁胀痛。
    曲泽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中暑等病症,直刺0.8~1寸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解剖: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深层有旋前圆肌、肱肌;布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肱动静脉、尺侧返动静脉的掌侧支与尺侧下副动静脉前支构成的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和正中神经的本干。
    配伍:配内关、中脘主治呕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主治中暑。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癔病、消化道出血等病症,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宁心理气、宽胸止血。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浅部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布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骨间前动脉;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干,有骨间前神经。
    配伍:配神门、心俞主治心悸;
    配大陵治疗呕血;
    配神门主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等。
    间使,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别名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经(金)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胸痛,疟疾,癫狂,痫症,肘挛,臂痛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散热生气。
    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指深屈肌、旋前方肌、前臂骨间膜;布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脉;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配伍:配心俞主治心悸;
    配后溪、合谷主治癫痫;
    配内关、胃俞、中脘主治胃痛。
    功效: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解剖: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深部为旋前方肌。有前臂正中静脉、正中动脉和骨间前动、静脉分布;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骨间前神经分布。
    配伍:配大陵、神门主治失眠;
    配郄门主治心痛;
    配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吐泻。
    大陵,经穴名。出《灵枢·本书》。《针灸甲乙经》作太陵。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土)、原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及腕掌侧动、静脉网。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逆,吐血,胸胁痛,癫狂,痫症,腕关节痛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
    解剖: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与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分布;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支,深层有正中神经分布。
    配伍:配心俞、巨阙、间使、神门治疗心悸;
    配曲泽、内关主治心胸痛;
    配内关、公孙、足三里、中脘主治胃痛。
    劳宫穴 lao gong(pc8),经穴名。出《灵枢·本书》。别名五里、掌中、鬼路。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火)穴。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太平圣惠方》)。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主治昏迷,晕厥,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症,口舌生疮,口臭,鹅掌风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3-5分钟。针刺时较痛,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
    解剖:在第2、3掌骨之间,下有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第1掌间骨间肌和第2骨间背侧肌;布有手掌侧静脉网、指掌侧总动脉、指掌侧固有动脉;布有正中神经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尺神经的掌深支、掌浅弓及其分支。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其方法是: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亦可将两手顶于桌角上按劳宫穴,时间自由掌握,长期坚持可使心火下降. 促进睡眠法:中医认为失眠多是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致. 平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先擦热双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进睡眠,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中冲,经穴名。出自《灵枢·本书》。别名手心主。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由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功能作用:开窍苏厥,清心泄热,通络止痛。
    解剖:由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乛配伍:1、配百会穴、人中穴、冲门穴治中风不省人事。
    2、配人中穴、中脘穴、气海穴、曲池穴、合谷穴等治中暑。
    3、配印堂穴、百会穴、人中穴、大敦穴、太冲穴等治急惊风。
    4、配痖门穴、三间穴、行间穴治舌强。
    5、配命门穴治身热如火,头痛如破。
    6、配期门穴、长强穴、天突穴、侠白穴治心痛。
    7、配劳宫穴、少冲穴、大泉穴、经渠穴、列缺穴治手掌热,肘中痛。
    手少阳三焦经——扞卫头脑安全
    关冲穴guan chong(sj1)是针灸穴位名,为手少阳三焦经的井穴,在手环指尺侧端,距指甲角0.1寸。常用于咽喉肿痛、头痛、热病及其昏厥的治疗。
    穴位解剖:穴位为皮肤、皮下筋膜、指甲根。皮肤薄,由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皮下筋膜薄而疏松,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和骨膜。手指的静脉多位于背侧。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的淋巴管相通。手的动脉每指有4条,即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两条指背动脉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均位于指掌、背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因指背血管及神经较细短,所以指的掌侧及末二节指背侧皮肤和深层结构,均分布有掌侧的血管和神经。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人中穴治中暑、昏厥。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三焦经传于液门穴。
    液门穴是手少阳三焦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疟疾;手臂痛。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配伍:配中渚、阳池主治手背痛;
    配少商、鱼际主治喉痹;
    配外关、听宫主治耳鸣、偏头痛。
    中渚穴(zhong zhu xue),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功效:清热疏风、舒筋活络。
    解剖: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配伍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头痛;
    配肩髃、曲池、外关治疗肩臂肘酸痛;
    配八邪、外关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外关、期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主治五官病症,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为直刺0.3~0.5寸。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沟通表里。
    解剖
    下为腕背侧韧带,在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布有腕背静脉网、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后皮神经分布。
    配伍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麻木疼痛;
    配少商、廉泉主治咽喉肿痛;
    配胃脘下俞、脾俞、太溪主治糖尿病。
    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食指伸肌;布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属支,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配伍
    配太阳、率谷主治偏头痛;
    配足临泣主治耳聋、目痛、颊肿、项强、肩痛;
    配后溪主治落枕;
    配阳池、中渚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支沟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耳聋、耳鸣,暴喑;胁肋痛;便秘;瘰疬;热病。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疏利三焦,聪耳利胁。
    解剖
    在尺骨与桡骨之间,深部有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和前臂骨间膜;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以及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骨间后神经分布。
    配伍
    配阳陵泉、外关主治胸胁疼痛;
    配足三里、天枢治疗便秘;
    配阳池、八邪主治手指震颤。
    会宗,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郄穴。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布有前臂背侧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主治耳聋、癫痫、臂痛等。直刺0.5—1寸。
    解剖
    在尺骨桡侧缘,尺侧腕伸肌、示指伸肌之间,深部为前臂骨间膜;布有贵要静脉的属支以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分支;有前臂后皮神经和前臂骨间后神经分布。
    配伍
    配曲池、臂臑主治上肢臂痛;
    配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耳聋;
    配大椎、百会主治小儿癫痫。
    功效
    清利三焦,安神定志,疏通经络。
    三阳络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通间,通门。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前臂疼痛麻木、神经性耳聋等病症,直刺0.8~1.2寸。
    功能作用
    收引寒湿。
    解剖
    在指伸肌与拇长展肌之间,深层为拇短伸肌和前臂骨间膜;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分支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分布;布有前臂后皮神经、前臂骨间后神经的分支。
    配伍
    配曲池、臂臑主治手臂疼痛;
    配听宫、中渚主治耳聋。
    四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在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深部为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前臂骨间后神经分布。主治手背疼痛,麻木;耳聋、暴喑、齿痛、头痛等头面五官疾患。操作方法为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
    去湿降浊。
    解剖
    在小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深部为拇长展肌和拇长伸肌;布有头静脉、贵要静脉的属支及前臂骨间后动、静脉;有前臂后皮神经和前臂骨间后神经分布。
    配伍
    配外关、曲池主治前臂疼痛;
    配听宫、天牖主治耳聋。
    天井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在肱骨下端后面尺骨鹰嘴中,有肱三头肌肌腱;布有肘关节动、静脉网;有前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分布。主治耳聋,癫痫,瘰疬,瘿气,偏头痛,胁肋痛、颈项肩臂痛等痛症。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解剖
    在肱骨下端后面尺骨鹰嘴中,有肱三头肌肌腱;布有肘关节动、静脉网;有前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分布。
    配伍
    配曲池、少海主治肘痛;
    配天突、水突主治瘿气;
    配翳风、耳门主治耳聋。
    清冷渊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清冷泉。位于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臂疼痛、偏头痛等病症,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
    清热泻火、通经止痛。
    解剖
    在肱三头肌下部;布有中侧副动、静脉;有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分布。
    配伍
    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
    配太阳、率谷主治头痛;
    配内关、期门主治胁痛。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清冷渊穴与臑会穴连线中点处,天井穴上4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髎穴、肩髃穴、臑会穴、清冷渊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臑会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别名臑会,臑窌,臑髎。位于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疼痛、瘰疬等病症,直刺1~1.5寸。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解剖
    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肱深动、静脉分布;布有臂后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配伍
    配肩髃、臂臑主治臂痛;
    配天宗主治肩胛痛;
    配天突、水突主治肋间神经痛。
    肩髎,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及肩关节周围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能作用
    升清降浊。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配伍
    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
    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
    天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有斜方肌、冈上肌;布有肩胛背动、静脉分支或属支以及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锁骨上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分布。主治肩臂痛; 颈项强急。操作方法为直刺0.5~0.8寸。
    功能作用
    收引天部湿浊。
    解剖
    有斜方肌、冈上肌;布有肩胛背动、静脉分支或属支以及肩胛上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有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锁骨上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分布。
    配伍
    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
    配风池、百劳跖趾颈项强痛。
    天牖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有枕动脉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瘰疬,肩背痛。操作方法为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补阳化湿。
    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止部后缘;有枕动脉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配伍
    配风池、率谷主治偏头痛;
    配肩髃、曲池主治肩臂痛;
    配悬钟主治落枕。
    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主治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瘰疬。操作方法为直刺0.8~1.2寸。
    功能作用
    益气补阳。
    解剖
    在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处。
    配伍
    配听宫、听会主治耳鸣、耳聋;
    配地藏、颊车、阳白主治面瘫;
    配下关、颊车、合谷主治颊痛。
    瘛脉穴,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瘛脉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乳突中央,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现在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神经性耳聋等。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功能作用
    燥湿化气。
    解剖
    当耳后肌处;布有耳后动、静脉;有耳大神经和面神经耳后支分布。
    配伍
    配听会、耳门主治耳鸣、耳聋;
    配头维、印堂主治头痛。
    颅息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针灸甲乙经》,位于耳后,当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中耳炎等,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
    通窍熄风、镇惊止咳。
    解剖
    在颞筋膜及颞肌中;有耳后动、静脉的耳支分布;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面神经耳后支。
    配伍
    配角孙、头维、太阳主治偏头痛;
    配水沟、中冲、合谷主治小儿惊痫。
    角孙,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布有耳颞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主治耳部红肿,目赤肿痛,目翳,颊肿,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能作用
    吸湿降浊。
    配伍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部肿痛;
    配太阳、头维、太冲主治偏头痛。
    功效
    清热消肿,散风止痛。
    耳门,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张口,直刺0.5—1寸。
    功能作用
    降浊升清。
    解剖
    在腮腺后缘;布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分布。
    配伍
    配听宫、听会、翳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
    配颊车、下关、合谷主治牙痛;
    配颧髎、颊侧、翳风主治下颌关节炎。
    功效
    开窍聪耳,泄热活络。
    耳和髎穴,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侧头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面神经麻痹、下颌关节炎等。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功能作用
    清热降浊。
    解剖
    在耳前肌、颞筋膜浅层及颞肌;布有颞浅动、静脉的分支和属支;有耳颞神经、面神经颞支分布。
    配伍
    配听宫、翳风主治耳鸣;
    配颊车、地藏、阳白主治面瘫;
    配太阳、印堂、足临泣主治偏头痛。
    功效
    祛风通络,解痉止痛。
    丝竹空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眉梢凹陷处;在眼轮匝肌处;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颞支;有眶上神经、颞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分布。主治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头痛,齿痛;癫狂狂。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功能作用
    降浊除湿。
    解剖
    在眼轮匝肌处;布有颞浅动、静脉的颞支;有眶上神经、颞面神经、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分布。
    配伍
    配瞳子髎、睛明、攒竹主治目赤肿痛;
    配太阳、外观主治偏头痛;
    配足通谷、太冲主治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