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必死的天局
作者:安心的石头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     
    第571章 必死的天局
    李言将自己写的东西拿起来看了看,自己都摇了摇头,到底不是从一张白纸心思纯粹就开始学习的,少了那份稚子的童真灵秀之气,无论怎么练,都摆脱不掉自己上初高中那几年鸡爪狗刨留下的巢臼。
    最多只有七分形似,若论到神蕴,恐怕三分都不到。
    李言有些汗颜,文君自己的书法倒是像她说的那样,能达七八分右军先生的水准,这么说,多半还是在鼓励自己。
    人非圣贤,总不能处处都占上风吧!李言这样安慰着自己,还好自己不靠书法来立足。
    文君见李言冷静下来,眼眸深入闪过一丝失望的神情,随后想到一事,打迭起精神,疑惑的问道:“殿下,您不常说范兴追随了你六七年之久,你们感情很深,不忍看着他被朝廷治罪。”
    “现在他被关入天牢,朝中好多大臣攘攘着要将他处死,天天在弘文殿前闹腾,您真的不替他求求情啊?”
    “文君,你可听说过春秋时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李言心情沉重下来,缓缓的说道。
    文君神情一窒,随后沉思不语,默默的点了点头,不再追问了,李言看着窗外的一塘美景,无声的叹了口气。
    两人立在案前,都不再说话,旁边伺侯着的侍卫统领恒连则是一脸的疑惑,不明白怎么刚刚挺高兴,甚至还有些暧昧的两人,此时的神情都是无比的凝重!难道是因为自己杵在这里的原故?
    傍晚时分,恒连安排好东宫的各项守卫,一个人出了玄德门,左拐从太极宫的安礼门进入了皇宫,通过各道宫禁,来到承庆殿,向正在吃晚饭的李世民汇报太子的日常生活。
    李世民一边吃晚饭,随手心不在焉的翻着案几上的奏折。
    这样的情形,恒连已经很熟悉了,见没有其它大臣在场,恭敬的行了一个礼,自顾自的说道:“皇上,太子殿下今日依旧是卯时初刻天不亮就起床了,然后围着东宫的小湖小跑了差不多一柱香的时间,然后又在花园中打了半个时辰自创的拳法。”
    “寅时初刻就食,喝了一碗粥,两个羊肉饼,然后一上午随着太傅学习朝廷典章和律法,中午午睡了小半个时辰,下午在东宫的小马场练了一个时辰的骑马和射箭。”
    “然后就在崇文殿里写字画画,晚上进完食后,看了会儿书就早早的歇息了。”
    “嗯”
    李世民头也不抬的听恒连汇报完毕,眼皮都没动一下。
    李言的生活,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没什么新鲜的,恒连的汇报也是例行公事。李言一个半大孩子,待在太子宫里,那么多人的眼皮下,能玩儿出什么花样儿来。
    李世民常常了解太子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做息规律,更多的是一种关心,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太子出来,并不是为了监视防范,而李言这个少年太子,离成长到能威胁李世民的程度,还差得远呢!
    现在更没有资格让李世民这样一个从血与火中走出来的天子去防范,若是李世民连一个稚嫩的儿子也要小心翼翼的地步,那这个皇帝还是别当了。
    朝中随便提溜出来一个臣子,都比李言要有威胁性。
    而事实上,在原剧中,李世民唯恐李承乾太过弱小稚嫩,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去扶这个太子,都扶不起。
    “朕让伱告诉他的事情,你说了没有?”
    恒连道:“都按皇上的吩咐,将范兴入狱的事情,包括绥州失陷的内情都一一禀告了太子,太子本来想替范兴求情的,但不知考虑到什么,最后又放弃了!”
    “哦?”
    李世民似乎有些意外,这似乎不像自己对长子一惯的了解,疑惑的问道:“他没有说原因吗?”
    “侍女文君问过太子为什么不替范兴求情,太子当时好像说了一句话,随后文君就沉默无语了,太子殿下的情绪也非常低落,不过臣没怎么渎过书,也不明白什么意思?”
    “哦,太子当时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你给朕学一遍?”李世民抬起头,饶有兴趣的问道。
    恒连虽然不懂,但记忆力还是不错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说道:“太子的原话好像是对侍女说,文君,你可曾听说过春秋时期子弓输人和什么路上瘦牛的故事,然后两人就都不再说话了”
    “春秋时期子弓输人和路上瘦牛?”
    李世民顿时嘀咕两句,皱眉略一砸摸,顿时恍然大悟。子贡赎人出自《吕氏春秋》,大概意思是说: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连年争战,不少鲁人流外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出去游学经商的富有人家能把他们赎出来,带回国内,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和路费。”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家里有钱,在国外赎了十几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绝收下国家补偿金,得到了夸奖,子贡回来向老师炫耀。
    孔子知道后愤怒的指责子贡道:“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而另一名弟子子路在路边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知道后高兴表扬子路道:“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用自己的钱做了一件好事,出发点也是好的,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人人学习,可是孔子为何要批评他呢?子贡的错误到底在哪里呢?不要这笔赎金,看上去高尚无私,实则是道德包袱,给原本天经地义的“赎人得钱”一事带来了舆论压力。因此孔子才说,这会导致很多鲁国人即便看到本国人沦为奴隶,也不愿意去赎人了。
    赎人收金,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既会收获称赞,也可领取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可能多报一些费用。
    即得名又得利,更是一种平衡。
    然而子贡却打破了这种平衡,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还去领取赏金,可能会被当做贪财之人,受到别人的嘲笑,并以不如子贡来奚落对方。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被人嘲笑,要么自己蒙受损失。
    长此以往,大家渐渐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便不再有人愿意去救人了。
    圣人做事可以改变风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而圣人不仅仅是考虑适合自己的行为。
    那个时候的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赏金,子贡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子贡不领的话,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样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
    一个国家的大部份人还是趋利避害的普通人,不是所有人都有子贡那样的家世,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圣人弟子那样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任何一条政令的颁布,要考虑到最广大的老百姓能否施行,而不是针对少量的特别善良或者特别邪恶的人。
    子贡的善意,却使得鲁国好好的一项惠及广大底层苦难民众的善政,就这样被毁掉了!
    子路救人而后受牛,则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
    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做好事帮助人李世民略一思索就明白了李言的心思,眼里流露出赞赏的神情。
    范兴为了向朝庭告警而弃城,为了制止胡人向百姓施暴而对敌人屈膝下跪,和子贡一样,本身是出于一片善心。
    若是朝庭为此而网开一面,那么以后蝇营狗苟、胆小怕死之辈都可以去寻找理由,以范兴之前例为自己开脱,向敌人曲膝投降或者下跪以求活命。
    那国家的法律对地方牧守的约束将会荡然无存,一时的不忍是舍大就小,遗患无穷!
    饶了范兴,就会害了未来无数的百姓,范兴自己心里也是清楚的,所以他才会选择自尽,这就是范兴伟大的地方,忠义两全,唯一就是委屈了自己。
    范兴情有可原,却罪无可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立一条好的规矩实在是太难了,难就难在要刻到人们的骨子里,更在于后续维护规矩的人要有大格局,不能因一时的得失,而自毁长城。开了一个先例,往后便是源源不断的破例,最后就是荡然无存。
    实际上颉利的世子,机缘巧合之下,将范兴逼到了必死的天局之中。他以全城百姓相要挟,要求范兴下跪,除非是小人,否则无论谁处在这种境地,都是死路一条。
    若是范恪守朝庭律法,罔顾全城百姓死亡,范兴就是那种为了个人名节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自私自利的伪君子,和普世价值相违背,因为人们崇尚的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但若下跪救人,却又违背了朝庭律法,就像范兴不想跪却不得不跪,朝庭也是不想杀却又不得不杀。
    李言小小年纪,却懂得这么深的道理,足以见到李言的学习之认真,基本功之扎实,并且能够学以治用,用一国储君的角度,去看待范兴之事,由其难能可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