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李言的感悟(上)
作者:安心的石头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     
    第715章 李言的感悟(上)
    做为一个即得阶层权力核心的李言却有另外一种感悟,从阴谋论的角度来揣测,或许大唐高层是想让这些隋末反王出身的骄兵悍将们都在突厥一战中报效了,给国家消弥一些隐患。
    要不然战前还在匡道府任折冲都尉的苏定方怎么会出现在云中战场上,梁建方也是,这并不是孤例,还有很多类似出身的将领们都在战前被大面积抽调,布署到了前线战场上。
    美其名曰立功的机会大家都有,朝庭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人的,也不会区别对待,实则是高层想用敌人来解决自己不方便解决的问题。
    李言眼神复杂的看了眼苏定方和梁定方,或许他们在历史上也不知道,所谓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朝庭想把他们送入地府的一条通道。
    只是苏定方命大,逃过了一截,事后的长期雪藏,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儿,大唐的权力高层根本就不信任他们。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说是不信任,更深刻的原因是国朝安定之后,即得利益的权贵阶层不原意有更多的人来瓜分自己的蛋糕,所以对这些后来者和慢了一步者,找出各种理由在进行屏蔽和设置壁垒。
    这一点就算李世民这个帝王也做不了主,他不可能为了一些归降的曾经敌对阵营的臣子们,去和一直拥护自己的力量们做对,是以对于这种权力圈子之间倾轧,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除非那些人危胁到自己的地位,那时候李世民才会想办法应对,可实际上皇帝和围绕在自己身边的权力圈子的利益是一致的。
    刘邦的沛县利益集团,老朱的淮西利益集团,都是这样的,就算皇帝想找平衡,也是在这个圈子内部找,这个圈子本身对于外来者是排斥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垄断国朝中枢的权力,独占资源,不被他人分享。
    但这种情况也不能长期存在下去,不然一个大国的权力被一个小圈子长期占据,其他庞大地域所产生出来的人才融入不进来,长期得不到信任,时间久了,就会对朝庭失望。
    进而组建新的权力圈子,到哪时,就会反过来制约朝庭。
    时间长了,中枢政令不畅,失去对新圈子的控制和掌握,就会形成藩镇割据和地方高度自治,再恶化下去,就会出现反叛和对抗,进而改朝换代。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朝庭中枢的权力核心一定要长期吸纳各地的人才,而且权力阶层本身也要有良性的内部竟争,将一些陈腐朽烂的力量给排斥出去。
    不断的更新换代,这样才能保持一个王朝核心血液的新鲜,汇集天下最精明强干的一批人,治理好天下。
    索性贞观期苏定方出不了头,所以李言就主动的将苏定方收入东宫,也不要去参加什么北伐了,在东宫好好的避避风头,等到后期再大发神威,攻城灭国。
    现在刚好可以将精力放到对这些外患的前期了解和探察上,这样以后苏定方由锦衣卫转而领兵征伐的时候,就会对这些外族敌人和势力的情况了如指掌。
    打起仗来也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见苏定方没有意见,李言叮嘱道:“定方你以后就不要管突厥的事情了,将所有的精力放在西域几个大的势力身上,要对西域诸国的情况搞清弄透,烂熟于心。”
    “大唐收拾完突厥后,早晚要和西北、东北的势力对上,到时候,你就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你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非常重,于私来说,关系着我们锦衣卫在突厥大战后,是否依然被朝庭倚重的关键。”
    “于公来说,关系着大唐的长治久安。至于东北的室韦、鞨靺、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伱先兼顾着,等以后我找到合适的人选再接手,你看怎么样?”
    苏定方默默的点了点头:“殿下放心,老臣知道轻重的。”
    安排完梁建方和苏定方的任务后,李言又转过头对王玄策说道:“玄策,孤将五百人调入你的镇抚司,你要妥善安排。”
    “镇抚司的任务是监管锦衣卫,是确保这么一股力量不会失控的最主要约束力量,你将一百人分入梁将军的千户所,将两百人分入苏将军的千户所,负责纪律约束和监督。”
    “你们两人都要全力配合,锦衣卫负责打探敌方情报,而镇抚司负责监督,各司其职。”
    “另外两百人组建执法部门,什么都不干,只负责武力清除锦衣卫内部的违纪和失控力量,是锦衣卫最后的暴力机构,平时要训练刺杀、投毒等各种镇压剿灭方式,确保完成孤”
    “呃是完成朝庭和皇上交付的各种光荣使命。”
    说到这里李言小脸一红,差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了,不过梁建方、苏定方和王玄策则是一脸认同的点了点头,锦衣卫表面上是朝庭,实是上肩负的是维护太子的使命。
    当然要将太子的利益放到第一位,现在锦衣位的三大部门,其所在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只了解了自己所辖的一部分,锦衣位真正的底蕴和全部实力,都在李言的掌握之中。“不过,招人的事情,也不用太过着急,王玄策以招收飞虎军的名义从十六卫中细细的甄别筛选,一定要精益求精,选出最优秀最顶尖的一批人来,这也是父皇同意了的。”
    李言微微一笑说道:“现在锦衣卫的人手还应付得过来,等到今冬明春的对突一战后,更是有着大量骁勇善战的锐士等着你们去挑选,我们锦衣卫的人数不多,所以宁求质量不求数量,优中先优。”
    “锦衣卫成立也有一段时间了,你们也了解自己的职责,三部所需的人才,你们自己定标准,然后自己去挑选。孤不管过程,只要结果,若是最后孤需要的时候,你们拿不出成绩来,孤可是要问责的。”
    李言又最后强调了一下自己的要求,给三人施加了一些压力后,就打发几人离去了。
    等到三人离去后,李言吩咐任何人不得打扰后,一个人静静的坐在崇文殿的书房里。
    宽大的书中静悄悄的,阳光透着窗户的缝隙斜射在房中,打成一道道如利剑般的光柱,空气中的尘埃无规则的飘荡着。书房中间铺着厚厚的羊毛地毯,檀香从铜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将书房的静谧和幽深慢慢拉得更广。
    李言的思绪不断的发散,他在思考着刚刚没有完全想明白的问题,朝庭为什么要这么做?除了一些争权夺利,抢占更多政治资源的斗争需要,还有没有更多的原由?毕竟李世民做为皇帝,也要关心权力平衡的,他不可能刻意纵容甚至变相帮助那些朝中利益集团去巩固加强他们的力量。
    安静的环境更容易做深度的思考,李言将自己放在李世民的位置上,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去思索这些问题,尽量的消除自己的主观看法,客观的看待局势。
    一柱香过后,李言安静下来,心无杂念,凝神静气,脑中的想法越来越少,整个人的心绪也越来越平静,慢慢的,头脑越来越清净,达到了一个极静的状态。
    蓦然间,仿佛静到了极致,物极必反,如同四面八方往中心收敛的光线遇到核心,短暂的碰撞后,思维又开始往外发散,视角越来越广,心胸越来越开阔。
    李言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过的信息,眼神也越来越亮,呼吸也渐渐的急促起来。
    果然,不在其位,不谋不政,自己之前的想法不能说不对,但还是太狭义和小家子气了。
    现在把自己当成大唐江山的主人,脑中就有了更多的思想和看法。
    一个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做出的决择,不用怀疑它的正确性,这样做一定是有客观需要的,只是一般人想不到而已!
    李唐建国不久,为了尽快的完成唐帝国的统一,高层广开门路,合纵联横,收降纳叛,内部吸收了太多隋末反王们的异已势力,好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兼并,完成了形势上的一统。
    可坏处就是人心未必都归唐了,这些都是国朝的隐患,若是不加妥善处置,一旦形势突变,大唐在对外战争中遇挫,内部矛盾激化,那么这些平时一盘散沙,各怀鬼胎的势力们就会趁乱而起。
    重蹈隋失其鹿,群雄共逐之的场景。
    要知道这不是承平已久、人心向一的汉末,而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五胡乱华,神州陆沉,近三百年分崩离析后的刚刚统一,和秦统一六国的形势也差不了多少。
    人心离乱,百姓不附,天下还远未安定,世家豪门逆臣贼子遍地都是,北方游牧虎视耽宛,西方戎狄养精蓄锐,不知有多少野心家在暗中窥测着初生的唐政权。
    他们在观望着,等待着,只要稍有机会就豁乱天下,取而代之。
    从乱世中走出来的英主李世民对这种情况洞若观火,这才有那种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的感叹!
    而做为太子的李言,拥有三世的人生经验和阅励,又处在储备天子的位置上,并不是真的像表面上那样的懵懂少年,对这种客观现实也是感触颇深。
    所以他才知道,系统给自己的任务不是那么简单。
    若是真的干掉李世民就能取而代之完成任务,那李言早就做了,背靠系统的强大资源,自己又是深受李世民信任的太子,出入宫禁如在自家后院,李世民的衣食住行都在自己的掌握中。
    端茶递水又是家常便饭,太极宫的侍卫们又不搜自己的身,随便下点毒药就解决问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