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长孙无忌到来
作者:安心的石头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     
    第834章 长孙无忌到来
    侯君集神经骤然绷紧,心弦也提了起来,看着脸色无比凝重的唐俭,手中的信涵霎时间沉重了几分,对信中的内容也好奇了起来,嚅嚅的张了张口,似乎想要询问。
    “快去吧,刻不容缓,等你回来,我再和你详说。”
    “你啊,故弄玄虚”
    侯君集立马堆上和缓的笑容:“行,待会儿我准备几坛好酒,晚上咱们好好聊聊。”
    见着侯君集离去的背影,唐俭又有些激动起来。
    这次的信息太过重要,本来应该自己亲自向皇上汇报的,尤其是里面涉及世家们的内容,更是无比敏感,一旦被他人得知,恐怕立马就会掀起风波。
    只是四千里路程,自己年事已高。
    从长安赶来这近一个月,几乎都要把自己一身的老骨头给颠散架了,若是再来来回回的折腾,实在是受不了了。
    自从贞观四年之后,唐俭就不在深入草原了,薛延陀和葜必部都是年轻一辈的鸿胪寺官员在跑,阿史那云部的漠南大都督府设在在阴山以北的诺水附近。
    出了关内道就到了,不然唐俭也是无法兼顾的。
    颉利也就是在辽水北岸,真要是在草原腹地的乌尔格,唐俭无论如何是办不了这差使的。
    何况这次涉及的机密可不仅仅是一个高句丽,而是整个三韩之地,若是顺利的话,大唐将获得东北方向一大片领土,这可是开疆拓土之功啊,其影响力不下于又打了一个定襄之战。
    不.唐俭沸腾的心里暗道,三韩之地比之还要重要。
    定襄战役收获的草原和西域离中原都太远了,那里环境恶劣,藩国林立,土著众多,再加上文化复杂,思想混乱,极难统御,时降时叛,很难像中原之地那样去掌控。
    而三韩之地就在河北道毗邻,这次突厥又将原住民给迁走了,朝庭只需派遣军队去接收,从内地迁些人口,然后设置府道官吏,就可以全完纳入大唐的管辖,不留一点儿后遗症。
    也不用担心与土著发生冲突,可以说是白捡的地盘。
    炀帝时期三征高句丽,耗资弥费,死伤无数,硬生生拖垮了隋帝国,虽然原因复杂,但也能从侧面说明高句丽的难以攻克,这里是整个中原的心魔。
    大唐要证明比前隋更强,早晚是一定要收服这里的。
    朝庭做事也是先易后难的,从李世民先突厥而后高句丽,也能反映了在他心里,高句丽比突厥更难收拾。
    出兵三十万,就得动用两百多万的民夫,千里之地,运送两百石粮食,民夫来回就得消耗一百五十石,可见征伐高句丽对民力财力的损耗是何等之大。
    而现在只需袖手旁观,就能得到这里,而且还不是以前的那种打服,而是彻彻底底的纳入朝庭,成为大唐的一部份。
    此时的大唐对外有三种征服的方式:最好的自然是将对方的土地城池人口等全部收入大唐管辖,朝庭设置各级行政架构,派遣官员进行管理收税,驻扎军队宣示其主权,国内领地都是如此;其次就是像夷男、葜必何力等,设置大都督府,朝庭可任命大都督,并派遣官员任大都督属官,名义上管理各部族首领,实际上只有一个名义,无法具体管辖。
    就连大都督也得任命草部大部族首领来任职。
    最后一类是,本来就是一国的架构,摄于大唐的权威,依附大唐,被大唐封为属国,其国主受朝庭敕封,认大唐为其宗主国,但大唐对其领地内的军权财权治权都无法涉及。
    纯粹的只是一个虚名,只是为了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
    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都是这最后一种,因为同属农耕民族,文化相似,地域相接,这些地方对中原都抱着极为警惕的心态,宁可跪舔草原部族,也不愿亲近中原大国。
    他们仰慕中原文明,却又将从中原引进的文字语言习俗等先进的文化进行改造扭曲,以制造人为的沟壑。
    唐俭更清楚,征服一个地方,最难的不是城池,也不是距离,而是人心。
    人心不服,就会陷入征而不服的泥潭中,整日为各地此起彼服的叛乱焦头烂额,最后就算吃下了,也得吐出来。
    可这次不同,颉利会将人口都迁到草原上去。
    别说全部迁去,只要迁去大半,剩下的就不足为虑了,大唐自然能消化。
    也不知道颉利这次是得了什么失心疯,为了交好大唐,不惜将土地城池送给大唐来换取对他们征伐的袖手旁观,唐俭心中的惊喜仿佛要爆炸了一般,在密奏中用了大量的措词来分析利弊。
    务必要说动皇上,抓住这千载难逢的良机,把三韩之地收入版图。
    这不世之功,自己做为亲自主导这一切的使者,必然也将青史留名,遗芳千古。
    难以压抑心中激动心情的唐俭,连屋内都没进,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迫不及待的想找个人分享自己的好心情,等到侯君集回来后,马上拉着侯君集进了屋子。
    两位边地大吏心急火燎,朝庭却好像是一点也不着急,一连过了十多天。侯君集站在营州城墙上向南方眺望着,直到日落,也并未有传令兵前来,失望的转身道:“唐大人,伱说,这都半个月了,朝庭怎么还没有回信,这次可是机不可失啊?”
    “潞国公别急,营州离长安有四千里路程,朝庭的八百里加急实际上一天只能跑六百里,信使到长安,最快也得七天。”
    唐俭心里虽然也期盼,但毕竟比侯君集年长一些,又是文臣,压抑住情绪,老神在在的说道:“这么大的事情,皇上怎么着,也得和重臣们商议一下。”
    “等到拿定主意,再传到营州,就得将近二十天。别着急,再等等吧,也就这两天了.”
    侯君集却是有些坐立不安:“施罗叠的大军攻势甚急,这段时间又拿下了中部核心重镇新城和国内城,第二道防线已失,平壤外围的城池也一一被攻克。”
    “眼看也就只剩下平壤一座孤城了,万一颉利提前拿下平壤,而我们的大军又没有到位,颉利反悔了怎么办?”
    “定襄之战的时侯,让程黑子和李靖出了大风头。”
    “我到最后也没捞着一点儿功劳,现在好不容易辽东的机会摆到面前,无论如何,我也不能错过了。”
    说到这里,侯君集有些半是犹豫,半是试探的说道:“反正这种机会朝庭绝不会放过的,不行我们先和颉利接洽,仔细商量一下如何配合,顺利拿下高句丽?”
    “不行,这可万万使不得。”
    唐俭吓了一跳,连忙制止道:“潞国公,这是军国大事,高句丽的事情牵一发动全身,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可不能擅自做主,还是再耐心等等吧,有了旨意再联络也来得及。”
    “平壤是高句丽最坚固的城池了,炀帝动用了百万大军,第三次才打到平壤,在看到平壤城的坚固后,最终还是没有信心拿下,不得不遗憾的退兵了。”
    “突厥人都是骑兵,才三个月就打成这样已经是侥幸了。”
    “这还是因为骑兵突进,从虚弱的沿海攻入,从背后全面撕破其防线,但他们没有强大的的攻城器械,平壤城池高大,城墙坚固,不是那么容易破的。”
    “高句丽之坚固,一半在平壤城,一半才是其他的城池。”
    “拿不下平壤,突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只有拿下平壤,才算是真正的灭了高句丽。”
    听到唐俭这么说,侯君集这才按捺住自己的心情,继续等待着。
    又过了十多天,才有人回报,朝庭信使到来。
    侯君集丢下手中的军务,叫上唐俭冲出帅府,快马加鞭的来到南城,迎接朝庭旨意。
    迎着落日的夕阳,几匹快马,引着一辆马车不断接近。
    等来人走近,马车的帘子掀开,从上面走下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官员,侯君集和唐俭都有些愣住了:“长孙大人,怎么是你?”
    “什么都别问,我这一路马不停蹄的,可累死了!”
    长孙无忌一脸的疲惫,有气无力的说道:“快进城吧,有什么事情,回去再说。”
    “赶快给老夫准备一大桶水,然后备上一桌上好的酒席,这一路奔波,又饿又累的,口十舌燥,身上的骨头都被折腾散架了,老夫要好好休息,缓一缓再说正事。”
    说完长孙无忌坐上马车就朝城内走去,侯君集和唐俭相互看了看,苦笑的摇了摇头,对于长孙无忌的痞赖有些无可奈何。
    同时双方的眼神中也都露也一丝震惊之色,长孙无忌可是玄武门功臣之首,又担着朝庭的右仆射,仅次于房玄龄的存在,而且因为皇后的关系,又多了一层外戚光芒。
    众所周知,朝庭废除尚书令之后,左仆射就是首辅了。
    而右仆射虽然也是仆射,表面上看来和左仆射只有一字之差,最起码也是次辅。
    可实际上右仆射并不是左仆射的补充,也不是给左仆射打下手的,对朝政的影响和六部尚书差不多,其最重要的一项职能,就是制约左仆射,起着防范左仆射相权过重,威及皇权的作用。
    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长孙无忌在朝堂上的权力并不大。
    但却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一旦出了长安城,长孙无忌就是可以代表李世民的存在。
    侯君集和唐俭久在中枢,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从看到长孙无忌的那一刻,就知道皇上是何等的重视这次辽东之事。
    这让两人更加激动起来,就算多上一个长孙无忌,剩下的功劳也够几人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