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
作者:安心的石头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     
    第911章 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
    李言心里一乐,真是万恶的封建社会啊!
    这要搁现代,老泰山得知自己要搞七弄八的,不把自己的腿打断才怪,哪能像现在这样,跪在这里对自己感恩戴德。
    翁婿两人谦让一阵,重新落坐。
    李言继续提条件:“第二,让大唐对突厥上供百万旦粮草,百万匹绢,百万两黄金。”
    “第三,大唐要对突厥开放市场,在北方各边镇设立互市,做为双方贸易的出入口,允许双方自由进行交易,官方不得阻拦,至于开放地点和管理方式,以及交易内容和市场规矩,可以再细细商议。”
    李言之前就对李世民说过,大唐地大物博,而草原商品单一,基本上都是些原材料和畜牧业,只要双方进行自由商业往来,完全可以用商业的方式来影响草原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上形成一个整体,然后大唐居于技术和资本含量高的商业链上层,而让游牧民族被牢牢的困在经济形态的下层,从另一个层面来统治草原。
    可是五六年下来,大唐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建数。
    大规模交易,依然靠世家大族的商队进行走私,其弊端李言都和李世民说的很清楚了。
    可到现在都没有实行.李言猜测还是那些享受私下贸易利益的世家大族从中做梗,走私贸易是他们一项巨大的收入来源。一旦公开互市,大量普通的民间商贾就可以绕开世家。
    独自前往交易,减少对世家的依赖。
    而且收益的很大一部份将会做为朝庭的税收,直接增强李世民对于朝庭的控制力。
    还不如像现在这样,利用朝庭律法为障碍,阻隔大量竟争对手,而世家大族则利用自己的关系和人脉,独享走私之利。
    李言这次,就要利用另类的‘坚船利炮’来打开两边的市场。
    一旦经济自由流通,短期来看,突厥人能享受不用抢劫就能获得资源的好处。但由于双方经济业态的不平衡,长期下来,突厥人的衣食住行,都会依赖中原,被牢牢的控制在大唐手中,
    当交易获得的好处,远远大于战争掠夺,无论是谁,想发动针对大唐的战争,都要面对很大的阻力。
    突厥人不懂这里面的轻重,而大唐的世家大族有些有远见的人能看到这里面的利弊,估计都会骂突厥愚蠢之极。
    这不是开门揖盗,引狼入室吗?李言这个三个条件一口出口,顿时镇得侯君集头脑翁翁做响,脸色难看的说道:“殿下,和亲和互市问题都不大,只是这中间这三个百万的条件是不是太苛刻了。”
    “这几年大唐也不宽裕,因为改革的事情,各地的世家豪族多有抵抗,税收锐减。”
    “再加上每年国库还要拨出三成,安抚三大都督府。”
    “还要笼络西域诸国,他们远道来朝贺,陛下也不能让他们吃亏,为了宣扬大国威严,虽然没有像炀帝那样锦缎包柱、火树银花,但也实实的付出不少代价。”
    “去年大唐又增加了辽东道,从内部迁徙过去不少百姓,他们要重建家园,耕牛种子都需要接济,朝庭不但三年之内收不上任何的赋税,还要年年拨款扶助。”
    “现在国库都是亏损的,哪有钱粮和布帛给你,何况还有百万两黄金,你想让皇上把太极宫给卖了?”
    听着侯君集掰着指头盘算着大唐的家底,李言脸色一板:“哼,没有那么大的锅,就别做那么多饭,太极殿上的那些臣子们,都是吃干饭的啊?大唐这种情况,都不知道舍弃一些东西。”
    “真是贪得无厌.”
    “本宫可以高抬贵手,可右贤王却不会管那么多,你转告大唐君臣,这几样,一样也不能少,本王不管他们从哪里弄。若是他们不给,本王就与夷男一道,携百万大军,攻入关内,亲自去拿。”
    “只是,本王的大军,兵临长安的时候,要的就不是区区三百万了,要的是十倍百倍,要的是长安城和大唐的江山社稷。”
    李言此时方才展露出右贤王的霸气和风姿,一番话说的掷地有声,杀气腾腾。让侯君集感到,若是大唐拿不出来这些东西,突厥还真的可能发起一场灭国之战。
    “江山社稷与一些财物,熟轻熟重,让大唐君臣自己思量!”李言说完,往案后一坐,端起马奶酒一饮而尽。
    这些条件看似苛刻,其实只有百万两黄金比较为难,其它的对现在的大唐来说,不算为难。
    侯君集是下意识把李言的要求,当成大唐内部的预算和开支了。
    和亲是慷她人之慨,而互市是政策性的条件。大唐这几年没有战乱,中原、江南和蜀地的粮食年年丰收,依照李言对大唐的了解,现在关内几处仓城里储存的粮食就不下千万石。
    而突厥人生活在草原,需要的绢帛不是有钱人身上穿的那种丝帛锦缎,而是用来放马牧羊的粗布绵麻,耐磨抗刮,和皮袍混合穿搭,并不算贵重,一匹的价格和一石粮也差不多。
    看到侯君集脸上的难色,李言说道:“岳父大人,其实我算过,大唐这几年风调雨顺,长安市上斗米仅五钱。”
    “而且奢靡之风盛起,那些世家贵族各个比富斗贵,一掷千金。”
    “父皇也在城北修建规模浩大的大明宫,今年又要从天下选绣,充实后宫,年初一下封了三个妃子,并招集不少道家练丹之士,练制长生不老药。”
    李言一脸鄙视的不屑道:“我看父皇没伱说的那么困难嘛,还有闲心搞这么多玩意?”
    “古人有言,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他应该庆幸,重新崛起于草原的是我,不是夷男,或者施罗叠。不然,这大唐的江山社稷,还真的有可能覆亡于他的手中。”
    “这”
    侯君集也是一时语塞,没想到太子殿下居于大漠,竟然对长安城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对此侯君集也是汗颜,李言所说的事情确实有,李世民是一边哭着穷,一边大肆建功立业。
    局面稍好些,就开始享受生活。
    一边看着西域诸国的国主首领们在太极殿高呼天可汗,另一方面又大修殿宇。
    自贞观八年就在长安城东北角扩建了大明宫,初称永安宫,打着为太长皇颐养天年的名义修建的,后来太上皇薨逝后,也没有停下来,反而规模再次扩张。
    侯君集和朝中臣子都知道,李世民觉得太极宫年老失修,地基沉陷,殿内潮湿。再加上太极宫原名大兴宫,是继承隋朝的宫殿,不足以体现贞观盛世和天可汗的威仪。
    打着尽孝的名义,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李世民为自己修的新宫殿。
    定襄之役后,李世民为大唐拓土一倍还多,草原半部,西域诸国纷纷臣服,也让李世民威望空前高涨,沉浸在威加宇内的功业之中。
    一方面将大唐的军力财力向外输出,维护‘盛世大唐’的体面。
    另一方面也没有忘了自己的享乐,广招绣女纳嫔妃,还偷偷练制丹药,他们这些臣子劝过几次都没用,长孙皇后为此也和李世民发生过几次争吵,也是无果,还弄得帝后关系生隙。
    侯君集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就薨了,是李言当初离开之前,不忍长孙皇后年纪轻轻就走了,替长孙无垢调理过身子,并留下了一丝系统奖励自己的皇道气蕴。
    致使本该离世的长孙皇后,如今依然健在。
    一想到里,侯君集也是有些快意,心里幸灾乐祸的暗道:‘也好,皇上每次都抱怨,听不进人劝,那就让太子殿下带着北方大军来‘劝荐’,看他听是不听?’
    ‘这北方胡骑可不管你天子威严,李世民再是不爽,也得乖乖低头。’
    只是仔细核算了一下,侯君集还是说道:“殿下,这粮食和绢帛都没问题。按照臣的了解,国库里还是拿得出来的,可这个黄金你也知道,世面上本来就少。”
    “你一下还要百万两,国库是真的没有?”
    “而且,百万两黄金,官方汇兑就是一千万两银子,在市面上就要翻一倍。换做铜钱,最终就值三四千万贯铜钱,大唐一年国库收入才这么多,还要维持一个国家的支出。”
    “您走之前,为了积蓄财力打突厥,皇上还节衣缩节的攒了些。”
    “可这几年,盛世之下,反而不如那些年。”
    “开支更是海了去,每年都节余不下,户部年年叫穷,到哪儿去筹这么多黄金给你?”
    李言一愣:“去年在辽东,我不是留给你二十万两吗?”
    侯君集脸色一沉,心里一晒,你还好意思说,那个钱不是你用来收买我的吗?
    不过,侯君集也知道,这个钱自己吞不下来,颉利对长孙无忌早有交待,后来被右贤王用来瞒天过海。无论怎么算,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么一笔巨款,最后肯定要落到李世民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