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7章 李世民的托付(上)
作者:安心的石头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最新章节     
    第1007章 李世民的托付(上)
    实际上,自贞观四年突厥在定襄之战中大败,阿史那氏分成了两枝,一枝迁到漠北,以阿史那施罗叠为尊,经过李言这十多年的不断打击和消弱。
    由其中最近几年执掌草原大权之后,这一枝现在已名存实亡,草原上阿史那氏的统治权早已被李氏所取代。
    而漠南的突利部,大唐君臣也不是省油的灯,经过大唐朝庭这么多年的渗透,早已名不符实。虽然还顶着阿史那氏的头衔,实际上已经换成了大唐的内核。
    若是李泰、李治等其他亲王亲继位,或许阿史那云会渐渐脱离大唐,自成体系。可现在即然是李承乾登基为帝,那阿史那云母子等于再进一步,重新进入大唐核心。
    不是阿史那云不坚定,而是自己儿子认祖归宗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
    李言自己倒是无所谓,次子从小在草原长大,与草原部族牵涉甚深。无论姓什么,都无法改变其出身和背景,这也注定了他无法和李象争取储位。
    就算认祖归宗,他能倚靠的也只是草原势力。
    从权力稳定上来说,自己若是只有李象一个儿子,也不太安全。一家独大,向来都是大忌,很容易形成以李象为核心的另外一个小朝庭,威胁到自己。
    有一个年龄相当,实力雄厚却又在法理上有欠缺的竟争者来制衡,也是好事。
    另一方面来说,若是只有李象一子,若是他出了意外,自己就只能在兄弟们中过继子嗣了。容易把李象放在危险之中,被人算计,从而觊觎自己的皇权。
    有了次子,就杜绝了其他兄弟们的幻想,次子的继承权在李象之下,又在其他宗室子弟之上,对李象是一种极大的保护。
    这个决定不是李言做出来的,而是李世民和大唐高层的一致决定,是为了江山社稷的长远考虑。
    不过这样也好,整个天下,大漠草原姓李,中原内陆也姓李,就只剩下两边夹着的漠南部了,次子改回李姓之后,阿史那氏的影响力就会彻底被摸除。
    李言暗暗想到,等到自己分身出来回到草原后,就向天下宣布,所谓的李言,就是李建成的私生子。那样以来,天下归李,就是大势所趋了,虽然可能会因此引起一些动荡。
    可草原和大唐在大局上,就成了一家人,若是再发生战争,那就是内战了。
    上层的战争可以归结为同姓之间的争权夺利,大可以杀的你死我活,却不会牵连到底层百姓。有了这个名义,草原在发动南侵的时候,分身李言也就有了充足的理由,约束普通军士对百姓的侵害。
    李言坐在龙椅上,隐入了长远的思量之中。
    站在前方的王德,还在不辞劳苦的宣布着各项圣旨,新帝登基,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除了身边这些最亲近的人鸡犬升天外,还要普天同庆,恩泽万民。
    赦免罪犯,免除税役等等都是应有之意。
    而朝中的群臣更是等着封赏,首先是侯君集,无论是国丈的身份,还是在此次李言登基时所立的功劳,都是首屈一指的,直接被封为三公之首的太尉的高爵,几乎达到了人臣之首。
    另外军职封为十二卫之首的左卫大将军一职,掌大半个禁卫军。
    其他的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禹、岑文本等臣子们也是各有封赏。李世民借着这个机会,大肆提拔了一批倾向李言的臣属,大大增加了李言的实际权力。
    总的来说,李世民自己所属的那一部份力量没有动,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也大多没有涉及。李言的旧东宫一系力量得到显著加强,像薛仁贵、王玄策、高侃等最初的东宫侍读都走向了重要岗位,执掌重权。
    原来的李泰、李恪、李佑、李治等普经野心勃勃的争取过储位的亲王们则大受打击,势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缩水,尤其是魏王李泰麾下不少世家出身的官员被一剥到底,赶出了朝堂。
    一朝天子一朝臣,站错队自然要承受相应的征罚,这和李世民针对世家的行为不一样,其他世家也不会出面相帮。毕竟,像韦挺这类的及时投靠世家官员,地位不降反升。
    就这样,满朝文武纷纷扰扰的忙碌了一整天,直到日头西斜,整个新旧更替的程序和新的朝庭格局才得以完成,李言也成为了大唐立国以来的第三任皇帝。
    夕阳西下,承庆殿!
    李世民和李言都换上了一身轻便的常服,挥退了所有下人。在临湖的偏殿旁,摆下了一桌酒席,不是很丰富,都是些家常菜,一如贞观三年的时候,父子两人也常常这样小聚。只是,十多年过去,曾经的轻浮浪荡的毛头小子,已成长为成熟稳重的一国之君。
    而那个英雄潇洒、风流倜傥,打下整个李唐天下,横压一个时代,靠着一己威名,吓退颉利数十万大军的李家二郎。如今也垂垂老矣,坐在靠椅上,身子都挺不起来。
    如风中残烛,随时都可能熄灭。
    李世民不到半百,发鬓已花白,沟壑纵横的脸上密布老年斑,混身散发着老迈腐朽的死气,无一不在述说着时光的残酷和无情。唯有那双眼睛依旧锐利,仿佛能看到一丝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李言也不禁感叹,虽然李世民是受了别人的暗算,可这一身老态,却是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朝堂形势带来的,据他所知,李世民每天要批阅的奏折高达数百件。
    经常熬夜处理政务,饮食睡眠极不规律。
    做为一个千古罕见的英明君王,李世民出身世家贵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见多识广,生活在权力核心。天下大乱后,更是少年得意,独当一面,带领千军万马扫平天下,打下大唐万里河山。
    不到三十岁就登基为帝,实际执掌一个帝国,麾下谋臣如云,勇将如雨,对内施行仁政、轻徭薄役、通于改制,极大的缓解了百姓的压力,使得国内一片安乐。
    对外发动战争,打败突厥,吞并高句丽、新罗、百济、吐蕃、吐谷浑、西域诸国。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如今的大唐空前强盛,实际统治地北至漠南,东至辽东半岛的东海边缘,南至中南半岛的真腊地区,西边更是直达遥远的西域大宛安息等地。
    唐朝疆域是武德时期的两到三倍,可以说以李世民现在的成就,轻易越过秦皇汉武,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明君圣主。
    只是李世民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古难啃的硬骨头,北方有原本历史上并不存在的右贤王横空出世,以强力手腕统合突厥诸部,形成了强大的新突厥帝国。
    麾下雄兵百万,随时随地的威胁着大唐的安危,让李世民一刻也不敢放松。
    内部又有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世族,盘根错节,实力强横,掌握着大唐的实际权力,像一道幽灵一样牢牢的束缚着大唐帝国,与其血肉相连,密不可分。
    李世民看着英姿勃发的长子,老中眼中即有欣慰,又流露出一种发自肺腑的担忧:“乾儿,如今,你已是这大唐的皇帝了。朕虽然不忍,却也不得不把这万几重担,千万黎庶交给你。”
    “从此,你就不在是属于你自己,而要承担起天下兴亡的责任。”
    “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行,不可再任性妄为。朕身子骨儿不行了,也就这几天的事情了,以后没有了朕,就没有人再给你摭风挡雨了,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朕原本想在有生之年,把世家之患给除去,留给你一个没有任何隐患的王朝。可惜,天不假年,朕的路已经走到尽头的,剩下的未竟之业,只有交给你了。”
    说完,李世民端起桌上的酒杯,慢慢饮尽。
    随后一抹胡须,李世民抬向苍老的面容,看向窗外的天空,落日如同回光返照一样,要将最后的光芒释放,散发出金色的余晖洒落在殿内的两人身上。
    李世民眼中有不甘,有惋惜,有悔恨,最终还是轻叹一声,无尽的落陌和遗憾淹没了曾经的雄心壮志和未尽的霸业。
    最终想到接下来的布局,还是忍住了即将到嘴边的话。
    “父皇放心。”
    李言神色坚毅的说道:“儿臣一定不辜负父皇的期望,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大唐国势继续强盛下去。”
    “嗯!”
    不单是他,就连房玄龄和萧禹那些老臣也是心中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