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红楼梦》包罗万象的称谓,大有玄机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反映封建贵族之家日常生活的《红楼梦》,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称谓也就包罗万象,直让人眼花缭乱,的确不大好懂。
    比如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刘姥姥称"周嫂子",王熙凤称"周姐姐",平儿喊"周大娘",司棋则说"婶子大娘"。还有贾宝玉喊母亲王夫人为"太太"……等等这些称谓,都大有深意。
    可谓百味杂陈,除了遵守封建秩序遵崇封建礼教,反映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尊卑有别的伦常地位外,还体现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距离,藏着玄机呢。
    若不联系文本的框架内容以及创作背景等综合因素细细品匝,几乎覆盖了老爷、太太、奶奶、姨娘、姑娘、姐姐、妹妹、哥哥、弟弟、侄儿、嬷嬷、婆子、干娘、大娘、某某家的等等古代社会应有尽有称谓的《红楼梦》,颇感困惑让人炫晕也就正常不过了。
    本文不妨挂一漏万,解析解析其中主要的或者大有文章的称谓,以抛砖引玉,深度感悟名着称呼文化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先说说"太太"这个称谓。
    贾母称"老太太",邢夫人称"大太太",王夫人称"太太",但宁国府的当家女主人尤氏则称"尤大奶奶",这是为何?
    原来"太太"之称,大有讲究,是古时最高贵的官称,始自汉哀帝尊称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到了明代,放宽到中丞以上官员的母亲和正妻可称"太太",民国时则流行于上流社会,对已婚的妇女都可这样客气称呼。
    作为清代小说的《红楼梦》,自然书中的"太太"是象征身份地位的官称,只有"诰命"是特定品级的母亲或者家属才能尊称"太太"。
    所以,"诰命"是"超品"的贾母和"诰命"是"一品"的邢王二夫人可以称"老太太"、"大太太"、"太太"。
    贾珍之妻尤氏虽说是"三品诰命",却只能称"珍大奶奶",这是因为她"品级"不够,又是小辈,按古代不能僭越的制度规定,不能与荣国府邢王二夫人的官称相撞。若宁国府关起门来,也可以称尤氏为"太太"。
    接下来就说说"奶奶"。
    这可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祖母,古时多指有身份又体面的年轻已婚女主人,如尤氏,称"珍大奶奶",王熙凤称"琏二奶奶",李纨称"珠大奶奶"、秦可卿称"小蓉少奶奶"等。
    也有敬称奶妈为奶奶的,如第八回丫鬟茜雪就称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为"李奶奶",表示小丫头对上了年纪的老仆尊重之意。
    还有丫鬟之间称奶奶的,如57回"悲紫鹃情辞试莽玉",袭人跑到潇湘馆告诉林黛玉说宝玉"话也不说了"时,埋怨紫鹃,便说她是"紫鹃奶奶",这体现了袭人特别在意宝玉,着急心理下的情绪反映。
    另外,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也称"奶奶",因她的丈夫不是官身,只是皇商身份,没有资格称"夫人"。
    接下来,我们说说"夫人"这个称谓。
    与"太太"、"奶奶"有区别的是,"夫人"象征的是荣誉,古时"妻以夫荣、母以子贵",只有二品以上的"诰命"可称"夫人",所以贾母是超品老夫人,邢王二太太是一品夫人,
    这些都符合古规,无可厚非。但贾政在儿女和下人面前提及王夫人时,用的称谓却是"你太太",这就有深意了,体现出距离带有隔阂的意思。还有贾宝玉不称王夫人母亲却喊"夫人",很大程度上则表示贵族之家的礼仪,须得不折不扣遵崇。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爷"和"舅舅"、"侄儿"这几个特定的称谓。
    "爷"自然是指男儿。如贾赦便称"大老爷"、贾政称"老爷",年轻公子贾珠称"珠大爷"、宝玉称"宝二爷"、贾环称"环三爷"
    等。
    有玄机的不过是贾琏与宝玉同称"二爷",颇显排行上的重叠。还有卑微的贾芸在宝玉面前自称"不肖男芸",下帖送白海棠时敬称宝玉为"父亲大人",显然这是穷人自救之下不得已的攀附心理。
    "舅舅"在《红楼梦》中也没有多大歧义,贾赦是林黛玉的"大舅",贾政是"二舅",还有贾芸的那个"卜世仁"舅舅,都精准属实。
    只是,不得不拣高枝飞的贾探春不认自己的亲舅舅赵国基,还反驳母亲赵姨娘,"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去,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了。"
    这实际上反映出封建社会庶出身份带来的无奈与悲哀。
    "侄儿"这一称谓,也没多大延展。秦可卿在王熙凤面前提自己的丈夫贾蓉是"婶娘的侄儿",就是宗法之下中规中矩的称呼。
    只是饱读诗书的贾雨村拜见贾政时,还是"拿着宗侄的名帖",与他原本不屑于与贾家"不便去攀扯"自相矛盾,投射出贾雨村自视清高背后只得识时务的投靠心理。
    还有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见着王熙凤,慌乱中介绍外孙板儿"你侄儿"后,被周瑞家的一顿责怪,"他怎么又跑出这个侄儿来了",言下之意就是说刘姥姥是乡下穷妪,不配这样称。
    这些细节里的称谓其实显示了封建社会森严的阶级地位带来的冰凉与荒唐:穷人哪怕自称侄子、儿子,都有攀高之嫌,让人嘲讽指责。
    可见封建社会身份卑微的人,生活在底层的穷人,哪会得到起码的尊重?只能接受末流甚而不入流的下等人待遇,不配拥有高贵体面的美好生活。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地位尊贵的主子对地位卑下的奴才之间的称谓。
    上位者可以直呼下位者的名字,如贾政传李嬷嬷的儿子,贾宝玉的仆人李贵,贾母吩咐她身边的丫鬟鸳鸯、琥珀等,都可直呼其名,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尊卑有别的礼仪规矩。
    同位者或者说身份地位都差不多的人,就不宜直呼其名。如52回,大丫鬟晴雯赶走偷虾须镯的小丫头坠儿时,便被宋嬷嬷讥笑,"姑娘就直叫他的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自然,奴才对主子就更不能直称其名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上位者的主子称呼下位者的奴才,也要结合交往的辈份以及自己的身份酌定,年轻的主子对厉害的奴才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老奴也不宜直呼其名。如宝玉得称"平儿姐姐"、"晴雯姐姐",平儿称年纪大的仆人周瑞家的"周大娘",王熙凤管赵嬷嬷家的两个儿子为"奶哥哥"等。
    还有"嬷嬷"是特例。毕竟"嬷嬷"不是一般的"婆子",而是公子小姐的奶妈,有养育之恩,有高仆人半格的优待。
    赖嬷嬷见贾母时,便有坐下来问安的资格,赵嬷嬷也得到王熙凤的热情接待,"尝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也可以笑称林黛玉为"林姐儿"。
    当然,赖嬷嬷、赵嬷嬷等年高知趣的老人,也因懂得自己始终是奴才的身份,不自以为是倚老卖老,从而得到贾府的高看。
    赖嬷嬷不仅有使唤丫头,还有自家花园,两个儿子分别是宁荣二府的高管,孙子赖尚荣除了奴藉还当上了县令;赵嬷嬷的两个儿子也得到贾琏王熙凤的照顾,在贾府谋得不错的营生。
    不像醉骂的焦大,怒斥袭人乱喝宝玉枫露茶的李嬷嬷,弄得老了仍被掸得灰头土脸。最悲催的莫过于迎春的奶妈,被贾母处置后斥为"这些奶子们"。
    可见,注重孝道的贾府,即便"嬷嬷"有一些体面,真正为老不尊时,贾母还是会雷霆出击的。
    最后我们说说《红楼梦》旨在"为闺阁立传"最为金贵的"姑娘"。
    这一称谓在书中出现的频率最多,也最让人注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最多的层面是指年轻未嫁的女主人,如称林黛玉"林姑娘"、薛宝钗"宝姑娘"、贾探春"三姑娘"、贾迎春"四姑娘"等等。
    也有奴才之间客气时称"姑娘"的说法,老婆子、小厮、小丫头称大丫鬟便如是称,如小丫头篆儿称病中的晴雯就尊为"姑娘";也有大丫鬟之间如是说,但意思却不那么尊重,带有警告的色彩,如31回袭人与晴雯争执时,袭人便在宝玉面前有意对晴雯说,"姑娘倒是和我辩嘴呢,是和二爷辩嘴呢?"。
    也有"姑娘"是"姑姑、姑妈"的说法,如第十四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介绍贾璜的妻子"且说他姑娘",这里的"姑娘"指的就是金荣的姑妈。王熙凤因贾琏偷娶尤二姐大闹宁国府,贾珍令贾蓉"好生伺候你姑娘",也是这个意思,指贾蓉的姑姑尤二姐。
    当然,主子对丫鬟称"姑娘",则又有另外的意思,或疼爱,或告诫,就得认真体会了。如27回,林黛玉对贾宝玉说,"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这实乃林黛玉提醒厮混于内帷的贾宝玉不要过于放纵身边的丫鬟了!
    还有通房丫头称"姑娘"的特例,如王熙凤的通房丫头平儿,便称"平姑娘"……等等。
    不一一列举《红楼梦》太过复杂的称谓,在下仅是大体梳理这些,以管中窥豹。至于"姥姥"、"干娘"、"姨妈"以及贾宝玉称王熙凤为"姐姐",林黛玉称袭人为"嫂子",探春贾环管王夫人为"太太"、林如海的妻子贾敏称"贾夫人"等等这些就不再赘述。
    综上而言:《红楼梦》包罗万象的称谓,的确五味杂陈,大有玄机,既有古时礼数之下须得遵守的规钜,体现封建社会尊卑贫富有别的森严现实,也有体现不同意思的说辞,并非一概而论,要完全弄明白称谓要表达的深意,还得结合称呼双方的语境语气以及彼此所处的地位状态等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