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林黛玉果真不喜欢李商隐和他的诗?
作者:乐天派流浪的猫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最新章节     
    《红楼梦》第40回写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宝玉要拔去大观园的破荷叶,宝钗说何必呢,让园子闲一闲吧,哪有功夫去收拾它?黛玉则打趣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以下同)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一向唯黛玉是听的宝玉便放弃了清理破荷叶的念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别叫拔去了。"
    由此,关于林黛玉喜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便成了读者争论不休的话题,有说喜欢,有说不喜欢,莫衷一时,没有定论。
    不过,从《红楼梦》诸多场景及两人的诗风对感情的态度等等相关情况考证,愚以为:
    林黛玉其实是认可李商隐的,尤其对他清新自然的七言诗,更有好感,只是对他"无题"为主晦涩难懂的爱情诗,不主张初学诗的人学习仿写,那样会显得不伦不类。
    何以这样认为呢?不妨说道说道。
    一、"留得残荷听雨声"道出的玄机
    先还是从林黛玉喜欢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说起,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一首有名的抒情诗,很有情韵: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暂宿在一个骆姓人家,在他家修竹环绕的亭子里,亭外是清澄的湖水,因连日天气阴霾,似有下雨的迹象,霜色不觉也晚了。就在这样寂寥的氛围里,诗人忽然想起了长安的两个朋友崔雍崔衮,又仿佛听见点点滴滴的秋雨洒落在了枯荷上,发出沙沙的声音。
    字里行间里,表达出诗人远离尘嚣之感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压轴点睛的最未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秋亭夜雨的景色,诗人别样的相思之情亦跃然纸上。
    这样的情景相融,这样的直抒胸臆,与林黛玉当时寄居在贾府时的心境何其相似,由此产生共鸣,故这首诗也深得她的喜欢,尤其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折射出的唯美意象,清新自然中别有的一番情韵,更让林黛玉大赞不已。
    当她听见宝玉宝钗对园里荷叶处置的争论后,感同身受,于是就随口念上这句诗,只将"枯荷"念成了"残荷"而已。
    可见,林黛玉其实很懂李商隐,对他清新自然的这类抒情诗更是赞不绝口。
    二、"宝钗无日不生尘"暗藏的门道
    事实上,林黛玉对李商隐的诗多有研究,这从《红楼梦》里也可发现端倪。
    62回写宝玉过生日,红楼群芳玩起了"射覆"行令的游戏。宝玉与宝钗对点子,空钗覆了个"宝"字,宝玉顿时明白戏指他佩带的"玉",憨湘云笑道"宝玉"无出处,呆香菱却直言不讳:
    "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后来又读李义山七言绝句,又下句`宝钗无日不生尘`,我还笑说他两个名字都原来在唐诗上呢。"
    香菱作为林黛玉的学生,这里特别点出她读的李商隐诗中"宝钗无日不生尘"这句,仅仅是诠释宝玉、宝钗名字出处那样简单吗?
    显然不是,暗藏着门道呢。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但若挂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意思是早晨的残花尽管有梨花带雨依然留不住春天,只因为花太美,开早了,不能怨别人,就像寂静里做梦一样自然而然,如同被掩没的宝钗,哪一天不处在蒙尘的状态下呢?
    很显然,这是李商隐借"残花"自喻命中注定的悲伤与无奈。
    《红楼梦》便借香菱之口,有意提及李商隐这句诗,一方面,说明香菱的老师林黛玉对他研究得深,悲悯他夹在"牛李党争"中不得志的无奈命运;一方面,还暗示薛宝钗最终的薄命:通过联姻振兴家族的希望还是落了空。
    三、不主张学习李商隐晦涩难懂的爱情诗
    由于李商隐的爱情诗晦涩难懂,多以"无题"呈现出来,有名的如《锦瑟》、《嫦娥》、《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等等。
    这些诗构思新奇,秾丽而又缠绵,宛转而又优美,有些用典多,还很"奇僻",虽传诵不衰,但诗意因过于缥缈,含蓄多义,难以精准领悟。故有诗评家点评他的诗"深情幽怨"、"深情绵邈"。
    所以,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压根儿不提及李商隐,主张香菱可从盛唐诗人王维的诗入手,再拜读杜甫、李白的诗,才有底子。
    在林黛玉看来,初学诗的人,入学首先是由浅入深,浅显易懂为好,取法上虽然可以用巧,但思想要"正",不宜云山雾罩,弄得玄而又玄。
    李商隐的诗,尤其是爱情诗,显然不是初学诗的首选。这不是说他的诗不好,只是不易弄懂罢了。
    还有李商隐的深情也是不容置疑的,在他的爱情诗里,就表达出一往情深的质感,对才华横溢而又追求爱情专一的林黛玉而言,事实上更是倾同的。
    所以,作为红楼写诗第一人的林黛玉,所作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题帕三绝》都写得真挚痴情,意象化中显得绮丽而又悱恻,哀怨而又动人。
    仿佛又带有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这就表明,李商隐其实是藏在林黛玉心中的,还偏爱有加。
    综上而言:林黛玉哪里是反感李商隐?不过是不希望初学诗的人一上来就弄偏了,将诗写得不伦不类,这并不好。毕竟,晦涩难懂的诗处在塔尖上,只属于小众追求。